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ldo;那个张朝天,文采交关地好哟!&rdo;奶奶忍不住说了一句上海话,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白她的钦佩之情似的,生怕小宛不信,临了还理直气壮地补充一句,&ldo;连小姐都赞他好呢!&rdo;仿佛小姐赞好就是天大的保证。
小宛有点不服气。
一个写&ldo;鳝稿&rdo;的瘟生罢了,能好到哪里去?左不过那些虚词应付。
只不过被写的那个人是若梅英,就认为是顶好的。
其实,对那个时代的梨园故事自己并不陌生,奶奶虽不大讲,可是剧团里的老人可个个都是话篓子,一篓子的实料。
比方&ldo;鳝稿&rdo;这个典故,就是那些剧团老人说给自己的: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宰&ldo;鳝皇&rdo;是件大事,当时有一间&ldo;南园&rdo;酒家在宰鳝前会通知传媒朋友并请客,记者们吃饱喝足后,就会在报纸上登载文章做宣传。
后来,人们便把那些鼓吹鸡毛蒜皮毫无内涵的宣传稿叫做&ldo;鳝稿&rdo;了。
褒贬戏子的花边文章自然也在此之列。
老人们还说,那时戏子和记者的关系最特别了,好的时候赞得一朵花儿似,云里雾里的,稍一不睦,就夹枪带棒含沙射影,等着那戏子认了错摆了酒言了和,再重新写一篇稿出来澄清,反而替戏子炒作一把;若那戏子竟不识相,不肯就范,便索性由暗转明,口诛笔伐,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
自然,戏子背后有靠山的除外。
总之,凡是戏子,多半是某个落魄文人的红颜知己;而小报记者,也往往成为某个当红名伶的入幕佳宾。
其间滋味,苦辣酸甜,比一出戏还好看。
至于详情内里,可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然而当局者迷,明明是大套路的常规节目,在当事人眼中看来,却总觉得自己的那一位与众不同,是最特别的一个,格外真心,格外知己,而一段情也格外可贵。
这就像时下有些爱上已婚男人的无知少女,明明看多了老男人欺骗小女孩的例子,却还是愿意相信自己的那一位是情不自禁,自己的那份情至真至纯,可歌可泣。
小宛不置可否,小心翼翼地问起那个最重要的问题:&ldo;奶奶,您是不是有一张若梅英《游园惊梦》的昆曲唱片?&rdo;
&ldo;有啊。
&rdo;奶奶神气地说,&ldo;若小姐不但京戏绝,昆曲也绝。
都说大师无派系,真是的。
小姐唱旦角,青衣、花旦、刀马旦,样样来得,有时要救场,连小生也唱,一个人顶得起一个戏班子。
她唱《游园京梦》,正经八百的昆曲名伶也说佩服呢。
可惜不知道把唱片收哪儿了。
人老了,就记不住事儿。
&rdo;
小宛又愣住了,那么,自己是怎么拿到那张唱片又把它交给爸爸的?
奶奶沉浸在回忆中,对孙女儿的不安并不在意,只眯着眼细说当年:&ldo;梅英梳头的时候,可讲究了。
她的梳妆台和椅子面都是真皮包铜的,烙着花纹,又洋派,又贵气,镜子上有镜袱,椅背上有椅袱,都是织锦绣花的。
化妆箱和桌子配套,头面匣子摆开来足有十几个。
哪个匣子里放着哪些头面,都是有讲究儿的,从来错不得。
有时候她自己放忘了,就会问我:&lso;青儿,我那只凤头钗子在哪儿呢?&rso;我找给她,她就笑,又像愁又像赞地,说,&lso;青儿,要是没有你,可怎么办呢?&rso;&rdo;
小宛听奶奶捏细嗓子拿腔拿调地学若梅英有气无力的说话,忽然觉得辛酸。
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可是至今提起,奶奶的脸上还写着那么深的留恋不舍,也许,那不仅仅是梅英一生中最春光灿烂的日子,也是奶奶最难忘的百合岁月吧?
&ldo;原来奶奶的小名叫青儿。
&rdo;
&ldo;是若小姐给取的。
&rdo;奶奶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眯起眼睛,望进老远的过去,&ldo;遇到若小姐前,我一直在西湖边上要饭,那年遇到若小姐来杭州演出,也是投缘,不知怎么她一眼看上了我,问我,愿意跟她不?我哪有不愿的,立即就给她磕了头。
小姐说,你在西湖边遇上我,就好比白娘子在西湖遇上小青,就叫你青儿吧。
这么着,我就叫了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