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其四,中英军队作战战术存在差异,大大影响铁炮射速。
战争时期,中英军队装备火炮的数量、性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炮弹、火药、战船等制造与使用技术诸多方面的反差。
清军在此反差的前提下,并有战术、战法、军队编成、情报、训练以及兵员素质等方面逊色于英军,这些反差的总和,便形成双方战斗力的较大悬殊。
英军铁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
清军铁炮的劣势和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守卫失败的关键。
《丛刊?鸦片战争》(册3,页284)中载有直隶总督琦善阐明的清军海陆迎敌战术,如水师战术只限于抛掷火球、火罐,施放火箭、喷筒以及爬桅跳船各种技术,采用接舷肉搏战和横阵冲撞战术。
此等破夷之法,严重滞后于世界军事作技术和战术的发展。
英军使用&ldo;舷炮线式齐射&rdo;战术,猛攻清军一处炮台,然后以侧翼迂回包抄战法将仍坚持在阵地上的清军残部逐走,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失事情形,如出一辙。
英国从17世纪50年代以来,皇家海军的战列舰使用&ldo;舷炮线式齐射&rdo;战术。
大约是尽可能地靠近敌舰,以便进行猛烈轰击促使其投降。
为了达到如此杀伤效果,通常需长管炮和短管炮的相互配合。
通常是12艘战舰编成一个战斗队形,首尾相接,排成一路纵队,在敌方近处通过,当各舰驶过敌舰时,舰上的大炮一齐向敌开火,集中火力彻底摧毁目标。
鸦片战争之际,英军&ldo;舷炮线式齐射&rdo;战术,使之依次连续发射炮弹,整体上提高了射速,形成持续不断的火力轰击清军目标,使固守在炮台的清军实在难以招架。
《史料》(册4,页30)中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十二日,闽浙总督颜伯焘奏:中英厦门之战,英夷船&ldo;以七八只并力攻一炮台,其余先后夹持,旋攻旋进,一台破又攻一台,凶猛异常&rdo;。
《史料》(册5,页388)中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初一日,扬威将军弈经等奏:英舰炮&ldo;俱系两面排列,大船约长三十余丈,有炮六七十门,小号船只亦长有二十丈,列炮三四十门,光从大船桅顶开炮数声,各船大炮即接连同时开炮,声如迅雷,势如骤雨。
……兼之逆船随时掉转,可以两面轮替开炮,其势更属不敌,兵勇业已伤亡甚多&rdo;。
正文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炮弹的比较研究
更新时间:2011-9-159:01:45本章字数:9811
刘鸿亮孙淑云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此时期的中英双方火炮使用的主导炮弹都为球形实心铅铁弹。
在以封建生产方式主导下的清王朝,火炮炮弹种类趋向单一,同时,由于受一些军事积弊的影响,存在着严重问题。
从材质看,分石弹、生铁弹、铅弹和铜包铅弹、熟铁弹五种。
从外形来看,分圆球形和长体形两种;从性能看,分实心和初期的空心爆炸弹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