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第96章筑堤捍水,垦殖水田
吴郡目前的情况是,郡县初平,刚有小安,百姓皆务其本业,百废待兴。
官府当然也是希望完善治理,兴修水利,完善道路,甚至建设城邑。
孙策咨询几位臣子关于全郡道路和吴县城邑的建议,朱治最先开口。
“将军,如今吴县疆域初定,加以饥馑,百姓皆在忙于农耕,恢复生产。
且已经在修一处水利,若此时再建道路,修城邑,养军兵,必须有所规划了,否则恐怕会操之过急。”
孙策顿时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件工程正在施行之中,问道:“水利的兴修情况如何了?”
顾雍主动介绍道:“这项水利主要是在东陵乡高处修建一处湖陂,然后通沟渠四时入垄,筑堤捍水,垦造水田,将千余顷望天田改造为水田。”
孙策听完便有所了然,总有人以为他一名将军不懂农业、水利,以为他说的亩产十石是异想天开。
事实上孙策所了解的农业水平,甚至要远超当世大部分劝课农桑的官员!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很多人尤其是从北方南下,没有接触过真实农耕的士人被想象中的农业给固定了认知。
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江南尤其是吴县这一带会被称为玉米之乡。
很多人都以为引水灌溉,就是修一条沟渠把水灌溉一遍土地就行了,这种旱田自然是亩产只有两三石,也就是一亩地产粮只有五十斤到七十斤之间。
而后世人一年的食物摄入量是每年四百斤。
就说这个时代的百姓,怎么可能不面黄肌瘦?
可如果兴修水利这么简单,那些修水利的官员会被无数百姓世代供奉、纪念?
事实上,真正的修渠堰是吴县这种,将水利灌溉区内的所有旱田改造成水田,建起田埂将田垄围起来,筑堤捍水,劝以耕牧。
水田既修,其利兼倍。
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学者傅玄考察了地利,总结出来“旱田命悬于天,人力虽修,可一旦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弃矣。”
而“水田则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
所以“自近魏以来白田收至十馀石,水田收数十石。”
这也是为什么修建水利之后,农田可以不患水旱。
淮南那里因为有芍陂,更是形成了一处百里不望天区。
顾雍此时也说道:“旱田和水田差距极大,县中劝农官员已经按《氾胜之书》指导百姓调节水田水温,水温得时,早稻晚稻合计产粮十石完全不在话下。”
孙策微微点头,要发展水田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水源充足,二建设沟渠。
前者鱼米之乡,这片土地已经满足。
但后者建设沟渠,你指望一群小农经济的小民自己去干这个?就算他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干一百辈人,甚至一千辈人,能不能挖出一座湖陂,然后修出来一条沟渠,灌溉上自己那二十亩地?
包括后世很多人一提发展农业,精耕细作,也只是知道这个概念,对具体内容一无所知。
就以为是给百姓分十亩地,让他们自己去守着自己那十亩田,拿着耒耜、锄头埋头在地里精细耕耘。
以为这就是小农经济,这就是发展生产。
其实这不叫小农经济,按照这种思路,水平最多叫刀耕火种。
对农业的理解水平上限也就是井田制那种级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