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如前所述,《寻常往事》本来只是打算写给亲友们看的,没有付梓出版的想法。
使我改变想法的是两个人。
一个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沈原教授。
他是我小学的校友,今天的同行、朋友。
因为熟悉,知根知底,我们有时也聊到一些&ldo;前朝旧事&rdo;。
他大概是最早和我提起应该写点什么给更多的人看看的人。
我们社会学者常常要了解别人的生活史,我们自己的生活史为什么不能也让别人看看呢?我和沈原教授曾提到过我正在写一些回忆祖父、祖母的东西,但我的稿子没有给他看过,所以他虽然使我动念,但对于本书他没有任何&ldo;责任&rdo;。
另一个,也是对本书出版给予大力推动的人,是有多年编辑出版经历的王燕妮女士。
2006年,她在养伤期间完成了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学前辈潘光旦先生的书。
这本书作为北京硕良公司策划的&ldo;背影丛书&rdo;之一部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和策划者、出版者交流的过程中,她提到了我和我的祖父,引起对方的兴趣。
她随即向我转告出版者的兴趣并动员我写一本和祖父有关的书。
我告诉她,我倒是写过一些片段,但都是&ldo;寻常往事&rdo;,甚至是琐事,并夹杂自己的学术习惯带来的引证,不适合广大读者口味。
她坚持要我寄两篇给她看看。
我寄去了两篇,一篇是日常琐事,一篇则多有枯燥的引证。
不料她认为很有意思,并把稿子转给了编辑吴超先生。
同样,稿子得到编辑的认可。
既然如此,就抓紧写作吧。
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些过去听父母讲过的事,我又向父亲、母亲进行了核实;有的事情的时间,记不大准确的,我和世昭、世旭、世昕、世宽在家庭聚会时共同回忆确认过;书中的照片,有多幅是世昭提供的;祖父的年谱,由我和世宽共同编写;已经被拆掉的旧居的草图由世昕绘制。
这个大家庭的和睦,令我心情舒畅。
根据吴超先生的建议,祖父写的回忆文章《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作为附录收入到本书中,以便于读者对祖父有更多的了解。
这篇文章完成于1962年1月,最初刊登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内部发行的《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
1979年12月,三联书店出版了祖父的一部文集,文集的名称就取用了祖父这篇回忆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则被作为首篇选入。
在这部文集出版之际,父亲写了一个&ldo;后记&rdo;。
本书也将这篇&ldo;后记&rdo;作为附录收入。
作者(2009年1月26日,春节)
重庆戴家巷(1)
我1951年5月出生在重庆。
那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还有我的哥哥和姐姐,一家人住在重庆市内的戴家巷。
我出生后一年,即1952年,父亲去了北京。
1953年,母亲带着姐姐也去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