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看到如玉满脸的失望,一家人忙安慰如玉:“三四个月不过是一眨眼的事,很快就过去了,现在要过年了你就安安心心、高高兴兴的过个年。
过完年,等山里的雪化了就可以给你治病了。”
如莲用手拐了如玉一下:“姐,很快就能治好你的病了,你怎么还不高兴了?”
如莲顿一顿,看着如玉笑道:“姐,趁现在好好享受一下一个人占一张大床的幸福日子,说不定等到你瘦下来后还会想念现在的日子的——我怎么也要和姐姐挤几天才成。”
如玉想想也是:现在知道自己的病能治好了那应该高兴,不过几个月时间,光明就在前面。
功夫会有的,好身材会有的,和如莲一样漂亮的小脸蛋儿也会有的,自己的美好姻缘在前面等着自己——帅哥也会有的。
嘻嘻!
如玉为自己后面的想法感到好笑,刚才的失望早到了九霄云外。
看到如玉露出了笑脸,家里的气氛更轻松了。
金氏把药材装回盒子里收好,然后和杨氏商量晚上做什么好吃的庆贺一下。
如玉每天又多了一件事:憧憬,憧憬病好以后的美好生活。
如玉也说不清楚,自己怎么一下子对今后的生活如此期待,没有了以前的那份淡然,是因为病好了吗?
还有几天就是大年三十了,金氏带着如峰和如玉兄妹三人上街置办年货,如莲还是那副小孩子天性,在街上东看看西瞧瞧好像看不够。
要买的东西不多——如剑捎信回来说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不过却捎回来许多东西,吃的用的差不多都准备全了。
金氏上街也不过就是为了让如莲他们几个出来走走、高兴高兴,她不过就是在刘家的杂货铺子里买了几样调料。
金氏一行到杂货铺子的时候,老板娘胥氏和她的儿子刘富贵都在铺子里。
胥氏心情不错,看见谁都是笑眯眯的——她的女儿嫁给了县里的师爷。
虽然是个填房,师爷也已经三十几岁了,可是师爷原配跟前没有儿女,何况女儿嫁过去也算得上半个官太太,比起呆在落石镇那可是好了百倍。
看到金氏母子(女)四人,胥氏笑着迎上去招呼,刘富贵居然也主动和如峰攀谈起来,不过他和如峰说话的时候不时的偷看几眼如莲,脸上除了微笑还带着可疑的红晕。
如峰虽然对刘富贵突然的亲近感到意外,还是礼貌的应和着;如玉和如莲只顾着在一旁谈天论地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一直偷偷打量如莲的刘富贵,更没有发现刘富贵就是上次跟在如莲身后的那个少年。
如莲和金氏他们离开杂货铺的时候,刘富贵居然送如峰到了街面上,他傻傻地笑着目送着如莲她们的身影消失在人流中。
胥氏并没有发现儿子的异样,她以为刘富贵也和自己一样在因为他姐姐的喜事高兴——刘富贵的姐夫说了,让刘富贵认真读书,以后即便是刘富贵考不了功名,他也会帮刘富贵寻个好差事的。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挂灯笼,就是郑家这样的人家也自己动手糊了两个小红灯笼挂在了门口。
年饭做好后,郑刚端着刀头祭拜完后燃起了鞭炮,如莲和如玉捂着耳朵站在一旁待鞭炮响过后才进屋一起吃年饭。
看过电视里古代大户人家奢华热闹的年节景象,亲身体会到郑家的这份简单温馨让如玉更加明白,这份简单这份快乐的珍贵——那些繁华热闹背后多的是冷漠、苦闷、寂寞甚至是阴谋,至少如玉以前在电视里看到的是这样。
如玉与家人一起沉浸在快乐中,她身上穿的是姨妈为她做的新衣服,这次不再是绿色而是和如莲一样做了件大红色的;鲜艳的红映衬得姐妹俩的皮肤更加的白皙娇嫩,如莲自是显得娇艳可爱,如玉也觉得这身新衣服穿在身上与平时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现在一身红衣服让如玉感觉自己就像门口挂着的红灯笼,而且她还是那种加加大号的红灯笼。
大红灯笼的这种感觉并不比平时穿着深深浅浅的绿色时好多少,不过因为期待着早日治好身上的怪病,所以如玉丝毫不受影响和家人一起欢欢喜喜的过了个快乐年。
外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落石镇上像郑家这样欢喜过年的不少:李伯伯的腿伤好得差不多了,现在已经能拄着拐棍下地了;兴隆酒楼的徐掌柜今年挣的银子可比前几年加一起还要多;刘富贵一家都还在为女儿的亲事高兴,刘富贵心里也是乐——他已经打听到如莲的不少情况,并准备过完年后央母亲找媒人到郑家提亲;就是一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阿翠也觉得这个年过得开心、轻松——阿翠十天前过十四岁生日,阿翠的姑妈专门到家里来为她换裙。
唯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阿翠娘了:阿翠换裙了,在出嫁前她都不便再下地,阿翠娘是个要面子的人,阿翠怎么也是她亲生的,怎么她也不可能让阿翠换裙后还下地干活,真那样的话阿翠娘自己也没脸出门了;而阿翠换裙后就要谈婚论嫁,阿翠的姑妈说了回去就托人为阿翠寻门好亲事,一旦阿翠出嫁后,家里家外的事又要全都落到她头上了——阿翠的姑妈对阿翠娘不但有情还有恩,虽然阿翠刚满十四岁,阿翠娘也不好找借口拖延女儿的婚事。
第四十七章春暖花开时
虽然如玉每天都在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可她并没有想象中的度日如年的感觉。
如莲每天缠着金守志,让如玉也跟着见识了金守志手里的那些稀奇玩意儿,看到金守志和如莲一起嬉笑的样子让如玉有种看到了《神雕》里的老顽童的感觉;不过,如玉喜欢这种感觉,每次她都跟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