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赫鲁晓夫跑了很多地方,他经常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他本人经常呆在庄稼汉
中间,在这方面是无可指责的,他的优点恰恰在这方面。”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现在苏联已拥有一切
必要条件,通过和平竞赛,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解决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在按
人口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随着农业的丰收,赫鲁晓夫取消了义务交售制,国家开始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
购办法。
这样一来,在集体农庄中的农民总算可以稍稍松了一口气。
之后为了鼓励
农业生产,国家又不断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
在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也作了一些调整。
应该说,在改革的前期,赫鲁晓夫的
头脑是比较清醒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积极性提高,生活水平改善,
到1958年止。
农业生产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便好景不长。
从1959年开始,苏联农业
就开始走下坡路。
改革中的急功冒进和瞎指挥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
1958年,
苏联粮食大丰收,赫鲁晓夫头脑一热,提出了苏联在“3—4年内在人均肉类、牛
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美国。”
其实,当时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肉类96公斤,苏联只在36公斤,还差得远着呢。
在垦荒和种玉米过程中,一些地方上的领导人为了讨好赫鲁晓夫,采取虚报、
浮夸办法。
赫鲁晓夫晚年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很沮丧地谈到了这一点:“当我开始为
种植玉米开展宣传运动时,我真诚地相信——并且我仍然相信——这是做得对的。
但有些干部奉迎我。
说得粗一点,他们好像一群马屁精。
他们不首先让农民作好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