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回头来看,&ldo;以开放促改革&rdo;这一思路原本并无不妥。
中国经济奇迹以渐进式改革发轫,特区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可谓&ldo;以开放促改革&rdo;的注脚。
问题在于,从宏观经济过渡到金融资本体系,这一思路的逻辑是否仍旧可以延续?以金融巨大外部性判断,显然不能直接套用。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改革特色之一在于以增量改革代替存量改革,往往从阻力最小处突破,这一选择无疑具有历史合理性。
但是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方面增量改革代替存量改革的路径依赖加大,另一方面存量改革的紧迫性也在加剧。
二者叠加效应不可小觑,难怪在各个领域都有重启改革的呼声,这实则反映了缺乏改革动力。
具体到金融领域,为什么资本账户开放呼声如此之高,而利率市场化之类却止步不前?原因之一也在于回避存量改革。
即使短期之内对于资本账户开放抱以审慎态度,也并不意味着金融领域的改革止步。
学者魏尚进曾经撰文指出,中国金融领域至少需要推进五大项改革:大而不倒的银行、利率、汇率、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从最优秩序而言,他认为首先应该改革大而不倒的银行,其次是推动利率和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应在最后。
罗马并非一天建成,金融的国际信用更需要市场的认可。
在历史上,国王即使将自己的头像印在货币上,也不能强迫人们使用它。
今天也是一样,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并不仅仅依赖于该国的行政力量,更不能以开放回避改革。
以此论之,资本账户开放的确是值得长期追求的目标,但具体的实施时机必须予以审慎考虑。
鉴于中国经济的态势,骤然开放资本账户,可能加剧经济波动,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中国政府数次强调,&ldo;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do;,而维持资本账户管理的基本稳定,是在危机时刻反击金融风险的有力武器。
现在如果仓促行事,未来或有&ldo;闻鼙鼓而思良将&rdo;之憾。
毕竟,即使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攀升至全球第二,也实实在在地面临剧烈减速的危险,金融风险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中国第一与世界新平庸
中国gdp第一?
中国人常常对于&ldo;19世纪是英国的,20世纪是美国的,21世纪是中国的&rdo;津津乐道,民族复兴亦念兹在兹,但是对于&ldo;世界第一经济体&rdo;的头衔,却好像并不那么热情。
这从中国对世界银行一份报告的反响可知。
这份报告宣称,就经济规模而言,中国可能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但这在中国国内反响并不热烈,甚至《金融时报》还报道,中国努力了一年时间,试图削弱该评估数据的有效性。
早在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前后,中国赶超美国的时间点已经被多次预言,而且趋势似乎是时间总在向前位移,从高盛较早给出的2027年,到后来的2019年或2016年,再到后来的2014年。
中国第一的到来,是否指日可待呢?这对中美与世界又意味着什么呢?《金融时报》两位重量级评论员‐‐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iddot;沃尔夫与亚洲版主编戴维&iddot;皮林也分别给出了意见。
他们都倾向于认为,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已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霸权仍会持续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