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我的指导教师贾泽林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他比我大十岁,性格开朗,充满活力,待我如兄长一般亲切,我们相处得很融洽。
在同学中,当时与我私交最密的是苏国勋和王润生。
苏是我的同专业师兄,对我也十分爱护,爱护中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器重。
王比我小十岁,也从广西考来,头脑清楚,处事自信沉着,我们的气质和理念都很不同,他信奉功利主义伦理学,我更接近于存在主义,但我们在一起始终坦诚而愉快。
三人性探讨
我读硕士生的专业方向是苏联当代哲学。
之所以报这个专业,只因为以前公共外语学的是俄语,基础较好,比较有把握。
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考到北京去,我相信专业本身是限制不了我的。
然而,真考上了,我在苏联哲学方面总不能一点事不做。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翻老帐。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有一个德波林,是哲学界的头面人物。
三十年代初,斯大林亲自发动对他的批判,定性为&ldo;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rdo;,把他
打下去了。
在这场批判运动中,最凶猛的打手米丁取代了他在哲学界的领导地位,从此成为斯大林的头号御用哲学家。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批判了德波林的观点,因此,在中国理论界,德波林也一直被看作一个反面人物。
我研究了德波林的主要著作,发现他精通黑格尔哲学,并且相当认真地做着唯物地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工作。
相反,读了批判他的那些资料,我发现完全是一派胡言,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理论探讨,只有杀气腾腾的意识形态审判。
德波林本人完全不是我感兴趣的那种哲学家,他是一个书呆子,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引起我关注的是,这场批判开了恶劣的先例,用领导人定调子和中央做决议的方式解决学术问题,用大批判取代学术讨论,彻底取消了学术的独立地位。
于是,我决定为德波林翻案,写了《正确评价德波林》一文。
在文章中,除了为德波林的一些受批判的理论观点辩护外,我主要强调了这场批判的恶劣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的影响,其中包括: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实用主义流行,把哲学简单化、庸俗化;在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哲学为政治服务,实际上取消了哲学;在哲学史方面,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意义,抹杀了人类两千年哲学探索的价值。
1979年9月,研究生院举办第一次学术交流会,我在会上介绍了上述观点,引起不小的震动。
我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内刊《未定稿》1980年第5期上,接着收在一本《斯大林哲学思想讨论文集》中。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事实上也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印成铅字,心里是很高兴的。
从第二学年起,我把注意力转向了解苏联当代哲学的动态,浏览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机关刊物《哲学问题》,阅读一些新出版的书籍。
因为仍然太浓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因为苏联人的充满废话的冗长文风,我一点儿不喜欢这些东西。
但是,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在当时的苏联哲学界,研究人、人性、人道主义问题是一个热门,而这又是世界范围内哲学关心人的问题的大趋势的折射。
与我们相比,苏联哲学家们对世界性哲学问题的反应毕竟敏锐得多,探讨也深入得多。
我一向对人的问题感兴趣,并深感国内这方面研究仍阻力重重,因此,便陆续写了一些综合介绍苏联人研究情况的文章,也翻译了一些相关资料,在刊物上发表,算是向国人提供借鉴。
我还花了很多时间参与编写贾老师主持的《苏联当代哲学》一书,承担了其中相当一部分章节的写作和最后的统稿工作。
此外,我还参与了苏联哲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工作,直到毕业后两三年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