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一旦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体系的损失首当其冲,危机救赎成本往往与银行业规模关系紧密。
以日本为例,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倒闭带来的损失不得不全部由纳税人承担,损失总额超过当年gdp的四分之一。
中国银行业规模庞大,犹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不少银行更是跻身世界前列。
按照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ft(《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刘利刚博士在陆家嘴论坛的发言,目前中国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超过250左右,或许已是银行资产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
这意味着,一旦中国发生金融危机,其损失可能是史无前例的。
回到开始的问题,中国离金融危机有多远呢?金融危机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中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依赖大力改革幸免于难,2008年金融危机中又依赖投资一枝独秀;但金融危机是现代经济的状态之一,很难说任何一个经济体对金融危机完全免疫。
中国实体经济的痼疾,仍旧需要依赖更为彻底的结构性改革,这注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什么是正确的政策路径?正如我多次谈过的,改变中国依赖投资的路径,必然涉及对中国传统地方竞争模式的修正。
从这个意义去解读,也许要求更大的政治意愿,更符合经济逻辑。
信托危机背后的银行危机
&ldo;钱荒&rdo;背后,是中国金融运行的紧绷状态。
其中一个主要的玩家,正是万众瞩目的信托业。
由于其近年来的极速发展,众多风险累积,关于信托违约的警报也一再响起。
马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欢乐传递之际,整个中国信托业却笼罩在刚性兑付是否打破的阴影中,对比之下,这似乎又是一个新兴行业改造旧有行业的鲜明象征。
虽然最终中诚信托旗下&ldo;诚至金开1号&rdo;信托计划以和解告终,但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类似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比如吉林信托。
2014年注定不易,伴随着第二、三季度信托偿付高峰的到来,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信托违约,而是何时何地及波及多广的问题。
一个&ldo;金开1号&rdo;尚可兜底,但一旦个体风险蔓延到全局,后果则令人害怕。
信托为什么那么重要?分业监管格局之下,有着多种经营牌照的信托在中国有其特殊地位,可以连接证券、信托、房地产、资产管理等不同通道,甚至有着&ldo;金融百货公司&rdo;之称。
也正因为如此,信托业的兴衰成败也带着浓厚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总是走不出&ldo;一放就乱,一收就死&rdo;的治乱循环,几乎每隔五六年就兴起一轮乱象与整治。
最近几年,这一情况又因为宏观形势变化而日趋严重:一方面是投资大跃进之后,中国国内广义货币量倍增,诸多资金急寻出路;另一方面则是长期金融抑制之下的投资渠道阻塞,房地产等行业呈现出极大的现金饥渴。
信托热应运而生,成为居民、银行、房地产等行业之间的媒介。
于是,信托几乎成为中国杠杆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近些年信托增资扩股的消息也不绝于耳。
据相关数据统计,45家信托公司2013年共实现总收入66263亿元,同比增幅为2391。
更令人惊奇的是,信托管理的资产在2013年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而2007年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尚不过4000亿元。
信托的资产膨胀,引发业界对于影子银行监管乃至&ldo;广信破产&rdo;往事的追溯与担忧,监管机构的各类文件也多次出台。
不过平心而论,今天信托业的问题与过去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