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一页。
辛五、明藏性即空大性。
我们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或者说是大乘的圆顿止观之前,要先建立大乘的正见。
那么什么是大乘的正见呢?本经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的时候,它主要把生命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
一个是真实的功德,一个只是虚妄的因缘。
从这两部分来观察生命。
在整个三卷的经文当中,佛陀刚开始所开显的是我们能观的心有真妄的差别。
我们能观的心在面对外境的时候,有所谓的攀缘心跟常住真心。
攀缘心就是说我们的心对外境有所执着,仁者心动。
我们这个心态的产生,是因为某一种人事的因缘的刺激,所以这个心是随境而生,也随境而灭。
这种攀缘心是要不得的。
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乃至修任何的功德,你用攀缘心来修学,你得不到真实的功德,因为它的根本是虚妄的。
所以在修行之前,你一定要把心带回家,回归到你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性。
你要先远离外境的执着,回到你的清净本性,从这个本性当中去发动你的修学,那么所有的功德都是如来密因,都是诸菩萨万行的圆满。
所以你在修行当中,第一个先找到你的真实心,是非常重要的。
找到你的心以后,从你的心开始生起观照。
这个时候就可以面对所观境,这一切人事的是是非非的因缘。
那么这个所观境应该怎么去观察呢?佛陀讲到了会四科融七大。
前面四科的经文,佛陀主要讲到一个观念:妄相无体。
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种身心世界,它的相状只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的一种幻妄称相而已,它没有真实的体性。
前面四科的经文,是在破除我们对妄相的一种执取。
我们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那个就是自我。
其实那个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捏造出来的。
这个身心世界是变化的、是虚妄相的。
所以在四科当中,主要是发明的“达妄本空”
,那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生灭的过程而已,它没有真实的体性。
到了七大就不一样了,讲到性本具相。
所以四科是发明整个生命的过程,而七大是说明整个生命的根源。
那么这个幻妄称相、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影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一念心性变现出来的。
我们这一念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含摄无量无边的性德。
到了七大的时候,就讲到这个性德是真实的。
所以四大是讲相妄,七大讲性真。
讲到整个地水火风空根识它的体性是遍满整个法界,你随时有因缘,它随时出现。
你有一处的因缘,它就在一处出现;你有两处的因缘,它就在两处出现。
它的体性是遍满的。
就像我们念佛一样。
你说我们念佛为什么能够消业障?它的功德是从哪里来?它不是从佛号而来。
如果功德是从佛号而生,那你放录音带就好了嘛,你干嘛用心去念呢?你说我的功德是从我的心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