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下篇
第十四章
我们在这一章开始,先来说说陕北及陕北民歌的形成。
因为我们的另一主人公,巧玲同志即将成为第一个因为陕北民歌而走出去的人。
轩辕黄帝起兵并立足陕北时,陕北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全国的号令都从这里发出,万国来仪,边夷群拜。
那是陕北最早兴盛也最为全国瞩目的时候。
那时的陕北高原,东方的朝阳耀眼四射,滔滔的黄河泱泱涣涣一泻千里,像黄土一样的黄色成为最高贵最令人欣羡的颜色。
黄色的土地也成为全世界最肥沃最宜耕作的土地。
成熟的黄色糜穗和沉甸甸的金黄色谷穗成为中华大地最珍贵最富于营养的食物,养育了黄帝部落,也一直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
自此以后,关中的八百里秦川,河南、河北的平坦如垠,山西、山东的广袤坦荡……吸引了各朝历代统治者的眼光,陕北却渐渐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位移后的边地,被当权者冷落。
圣人布道,此处常常被遗漏。
于是,这里的主流文化意识逐渐淡薄,各种非主流的异民族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
,各种意识形态轮番地“轰炸”
这块土地。
民众的山歌、民谣成了这块土地的历史缩影。
这些山歌不自觉地掺进了河套草原的高亢之声和马背民族的悠扬之音,也自觉地吮吸了略具主流意识的低徊缠绵的河东之音,接受了来自陇东宁夏的花儿之音。
陕北的民歌是一种无法追踪其主流腔调的“乱弹”
,它的边地化环境造就了它的“杂交”
属性。
当然,不管东西南北风刮得多么狂烈,到了陕北,一定式微了许多。
陕北有自在的山,独有的水,这里的人们,将这些外来之音都吸吮进口腔里,咀嚼下去,经过肠胃的蠕动、反刍,再行歌唱出来,它就是纯正的陕北民歌了。
生于边地,是不幸中的万幸。
边地化环境为主流文化所鄙夷和放逐,然而对于非主流文化的民歌而言,却正好是一种宽容、适宜民歌生长的最佳环境。
刘巧玲绝对是这黄河之塬的万山丛中一朵耀眼的花。
得天独厚的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她天生的一付好嗓子。
从小在姐妹群中耳濡目染,也让她对各种类型的陕北民歌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她是读书人,她不可能像她的姐姐们在野天野地里去胡乱吼一嗓子,但这并不妨碍她内心始终热爱着信天游曲调。
她在高中时曾参加过多次歌咏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还是校文艺社团的节目主持人。
这些,都是在这个冬天里,高加林在创作的空隙,巧玲讲给他听的。
这个冬天不寒冷,巧玲是高加林心头的一团火,照亮并温暖他。
在此之前,他对她知之甚少。
他们是校友,但是在巧玲升入高中的时候,加林已经回村当了民办教师,当然不会知道她在学校的一切。
通过这两个月他对巧玲的了解,他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小姑娘身上,还有着这么闪耀的一面。
她会很多种乐器,手风琴、脚踏风琴、二胡、古筝……,她们学校的音乐课上,基本上每种乐器,她都略懂些皮毛。
高加林没她那么幸运,高加林读书的时候,学校没有那么多乐器,就是传统的唢呐、三弦、笛子、二胡、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