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
1见1948年5月7日《华商报》。
火花血涛迎五月,四方喁望盼天明,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ldo;五一&rdo;劳动节的口号,号召&ldo;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rdo;。
沫若觉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快要到达结晶的阶段了,他与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谭平山等人一方面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并转解放区全体同胞,表示坚决拥护这一伟大号召,确认当前筹备新政协会议&ldo;密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rdo;;另一方面又致电国内外各报馆、各团体并转全国同胞说,为响应中共中央号召,&ldo;全国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讨办法,以期根绝反动,实现民主&rdo;。
1没想到因交通阻隔,迟至八月初毛泽东才接到电报,即复电沫若等人,希望共同研讨新政协&ldo;会议的时机、地点、何人召集、参加会议者的范围以及会议应讨论的问题&rdo;。
2
--------
1见1948年5月6日《华商报》。
2见1948年8月5日《华商报》。
小小的海岛上,由于有郭沫若、何香凝、沈钧儒等一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在谈论国家大事,关心时局的发展,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这些人与共产党戮力同心共存亡,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愿遵循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自己的行踪。
正如沫若在《华商报》编辑部举行的&ldo;目前新形势与新政协&rdo;座谈会上所说:&ldo;举凡对于人民革命有必需的事,为中共所不能说,不便说,不好说的就由我们说出来&rdo;,甚至还表示&ldo;不怕做尾巴,也不怕人给我一顶红帽子。
做尾巴,戴红帽子我倒觉得非常光荣。
&rdo;1
--------
1见1948年5月16日《华商报》。
他们大都是久经风霜的老人,正当花甲之年者就有好多位,人们尊称他们为&ldo;民主寿星&rdo;,党十分珍视他们。
在欢欢喜喜迎接新中国的曙光的当儿,沫若与大家为&ldo;民主寿星&rdo;何香凝、沈钧儒、彭泽民、李任潮、马叙伦、谭平山、朱蕴山等集体祝寿,他撰写了寿序,赞誉他们为常生不老的青年,祝颂他们与民主自由同寿。
他们之中还有许多是诗人,如郭沫若、柳亚子、聂绀弩、黄药眠等。
沫若忘不了自从一九四一年在重庆定下了诗人节,以后一年一度,每逢端午诗人集会,开展各种各样活动,好不热闹。
如今诗人们荟萃于香港,又逢端午,心中不免又萌动过节的意念,他们商定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采取特殊的纪念方式,即由沫若领衔联名发表《我们的话》,向党和人民敬献忠心:欢呼&ldo;全国范围的革命胜利就要到来,在亚洲大陆上,一个新的中国就要诞生&rdo;;表示&ldo;在这大风暴的日子,大解放的黎明,作为一个诗人,他不仅要带着他的歌唱来参加人民革命的行列,而且更要带着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点滴实际工作,来共同创造人民大解放的史诗&rdo;。
1此时沫若心中憧憬着,明年到南京或北平去纪念诗人节,更有一番喜庆景象……
--------
1见1948年6月11日《华商报》。
为了创造人民大解放的史诗,不管什么工作,只要需要,沫若都会愉快地去做。
《华商报》副刊《茶亭》的主编夏衍约请他写《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他答应了。
文章从八月二十五日开始在报上连载,沫若与《华商报》的忠实读者&ldo;每朝相对谈心者三个多月&rdo;,未曾料到远在日本的安娜竟由此获得了有关沫若的最新信息。
这位坚强的女性,虽历经磨难,可没有忘记自己嫁了一个中国丈夫,自己也就是中国人,她要回到中国来,找孩子们的爸爸。
她领着长子和夫与女儿淑子从日本出发,转道台湾来到香港。
当安娜和两个儿女突然出现在沫若眼前时,他着实吃了一惊。
和儿已经到了&ldo;而立&rdo;之年,淑子也长成一个窈窕淑女了,而他们的母亲自然苍老了不少,却依然那么硬朗。
想起这十年来,她为自己吃尽千辛万苦,将当父母的双重担子独个挑了起来,沫若的感激之情和内疚之心深矣!安娜望着日夜思念的丈夫,害怕这又一场梦和梦醒后的惆怅。
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当目光的余波扫及挨个象排队似的五个孩子和他们偎依着的母亲时,她明白自己日夜焦虑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眼下是多么尴尬的场面,怨愤一时塞满了她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