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随老子之后,后来从印度传来的佛家学说,也同样有此理论。
例如大乘佛学所谓道体的&ldo;真如&rdo;,这个名词本身便自说明只是名言的建立,不可认为确有一个固定不变的&ldo;真如&rdo;存在。
真者如也,如其真也。
如果把&ldo;真如&rdo;确定在美善的范畴,这个真也就不如如自在了。
这是许多修道者在思想观念与见解上难以避免的大问题。
因此佛学以解脱&ldo;见惑&rdo;‐‐理解上的困扰;&ldo;思惑&rdo;‐‐观念上的困扰,为无为法,为见道的重心所在。
譬如五种&ldo;见惑&rdo;中的&ldo;见取见&rdo;与&ldo;禁戒取见&rdo;,就都属于思想见解上的迷惑。
由此可见佛家学说与老子相提并论,并非偶然。
老子是用归纳方法来简单指示,佛家则用演绎方法来精详分析。
无怪宋儒中的反对派,就佛老并称,同时排斥了。
善反而不美
大道无名,并非如一般凡夫俗子们所认为的常道。
什么是常道呢?便是平常人们为形而上道所建立起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名相境界。
这样一来,早已离道更远了。
有个真善美的天堂,便有丑陋、罪恶、虚伪的地狱与它对立。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
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
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
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如果从学术思想上的观点来讲,既然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形而下人为的相对假立,根本即无绝对标准。
那么,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
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ldo;东施效颦&rdo;的陋习。
有两则历史故事,浓缩成四句名言,就可说明:&ldo;美之为美,斯恶矣。
善之为善,斯不善矣&rdo;的道理,那就是&ldo;纣为长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rdo;,&ldo;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rdo;。
现在引用它来作为经验哲学的明确写照,说明为人上者,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与偏爱的趋向。
即使是偏重于仁义道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利用而假冒为善,变为造孽作恶的借口了。
同样地,爱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
从历史经验的个人故事来说:
元朝末期的一位大名士‐‐大画家倪云林。
他非常爱美好洁。
他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每天都要有两位专人来经管,随时负责擦洗干净。
庭院前面栽的梧桐树,每天早晚也要派人挑水揩洗干净,因此硬把梧桐树干净死了。
有一次,他留一位好朋友在家里住宿,但又怕那个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亲自起来视察三四次。
忽然听到朋友在床上咳嗽了一声,于是担心得通宵不能成眠。
等到天亮,便叫佣人寻找这位朋友吐的痰在哪里,要清理干净。
佣人们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找不出那位先生吐痰的痕迹,又怕他生气骂人,只好找了一片落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拿给他看说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