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我们研究古今人之学说,首先要研究他对于人性之观察,因为他对于人性是这样的观察,所以他的学说,才有这样的主张。
把他学说的出发点寻出了,才能批评他的学说之得失。
小孩与母亲发生关系,共有三个场所:1一个小孩,一个母亲,一个外人,同在一处,小孩对乎母亲格外亲爱。
这个时候,可以说小孩爱亲;2一个小孩,一个母亲,同在一处,小孩对乎母亲依恋不舍。
这个时候,可以说小孩爱亲;3一个小孩,一个母亲,同在一处,发生了利害冲突,例如:有一块糕饼,母亲吃了,小孩就莫得吃,母亲放在口中,小孩就伸手取来,放在自己口中。
这时候,断不能说小孩爱亲。
孟子看见前两种现象,忘了第三种,故创性善说。
荀子看见第三种现象忘了前两种,故创性恶说。
宋儒却把三种现象同时看见,但不知这三种现象原是一贯的,乃造出气质之性的说法,隐指第三种现象;又用义理之性四字,以求合于孟子的性善说。
人的性只有一个,宋儒又要顾孟子,又要顾事实,无端把人性分而为二,越讲得精微,越不清。
孟子创性善说,以为凡人都有为善的天性,主张把善念扩充之以达于天下。
荀子创性恶说,以为凡人都有为恶的天性,主张设法制裁,使不至为害人类。
譬诸治水,孟子说水性向下,主张疏瀹,使之向下流去。
孟子喜言时,诗者宣导人之意志,此疏瀹之说也。
荀子说水会旁溢,主张筑堤,免得漂没人畜。
荀子喜言礼,礼者约束人之行止,此筑堤之说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治水者疏瀹与筑堤二者并用。
我们如奉告子之说,则知孟荀二家的学说可以同时并用。
苏东坡作《荀卿论》,以为:荀卿是儒家,何以他的门下会有李斯,很为诧异,其实不足怪。
荀卿以为人之性恶,当用礼以制裁之。
其门人韩非,以为礼之制裁力弱,不若法律之制裁力大,于是改而为刑名之学,主张严刑峻法,以制止轨外的行动。
李斯与韩非同门,故其政见相同。
我们提出性恶二字,即知荀卿之学变而为李斯,原是一贯的事。
所以说:要批评他人的政见,当先考察他对于人性之观察。
苏东坡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全集中论时事,论古人,俱有卓见,独于这篇文字,未免说外行话。
学问是进化的,小孩对于母亲有三种现象,孟子只看见前两种,故倡善性说;荀子生在孟子之后,看见第三种,故倡性恶说;宋儒生在更后,看得更清楚,看见小孩抢夺母亲口中糕饼的现象,故倡物欲说。
这物欲二字,是从《礼记》上“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两句话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