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第2章

二十一、风中残烛

曾国藩晚年老病缠身,犹如风中的残烛,随时有可能熄灭。

而其道德文章,已臻于大儒之境界。

百年以下,曾国藩肉身虽朽,冢墓丘墟,而其功在中华,遗爱在民,为后人誉为&ldo;三不朽&rdo;之完人,其嘉言懿行已内化于我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复兴中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附录:曾国藩家族世系简表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读书界出现了一股不大不小的&ldo;曾国藩热&rdo;,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坊间有关他的各类书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造反有理的革命年代,曾国藩被视为反动派,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不可能出版他的传记。

&ldo;文化大革命&rdo;结束后,泛政治化的流风遗韵尚在,斯时出版的曾氏传记,仍以阶级斗争史观裁判历史人物,其内容与结论可想而知。

之后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中华,书商们借曾氏大名炒作文化快餐,肆意涂抹,塞进了不少望风捕影的私货,就更是等而下之的垃圾了。

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在近代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怎样看待他同太平天国的那场殊死战争,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何在?十几年来,没有一部详实、真切的曾氏传记来告诉我们这一切。

所以编辑约稿时,笔者略费踌躇,便选定为曾国藩写一部评传。

笔者撰述此书的宗旨,第一是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第一手史料说话,用同时代的、可信的公私文献说话。

当然,史料中包含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残缺不全的。

所以,历史人物无法完全复原,能够近似地复现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就很不错了。

为此,书稿不吝大量引证史料,虽不敢说无一字无来历,但力求言出有据,是做到了的。

古代撰史者,提倡德学才识四者的统一,其中史德,也就是著述人的居心,尤为重要。

作者对自己所表述的历史人物应该抱有&ldo;同情&rdo;,心存恕道,时不时地做一下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若处在传主当时的情势下,会当如何?如此,才能真正进入你写的那个人的生活、思想乃至于情感,甚至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相通。

抱着这种心态读古人之书,就仿佛同一位位严肃而睿智的先贤对话,进而对你所写的时代、社会与人物获得更为贴切的认识。

真实而外,再就是评论了。

古代私家撰史,都可以说是评传,譬如《史记》每篇传记之后的&ldo;太史公曰&rdo;,《汉书》每篇之后的&ldo;赞曰&rdo;,都是评传之一种。

后来官修史书,也难脱其窠臼,一部二十五史,直至清史稿,都带有评传性质。

而且史家都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之人,行文走笔之际,感情不可能不灌注于笔端,读太史公、班孟坚的书,沉郁而又饱含激情的文字下面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动并激励着一代代读者,古人甚至有以《汉书》佐酒者,历史由是展示着自己的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

如此,历史并非客观、真实二词所能包揽,历史的撰述,亦应饱蘸激情的笔墨,给读者以感动。

当然,激情中仍应保持足够的理性判断,不溢美,不隐恶,不以成败论英雄,太史公树立的这个传统,应为良史之标准,史家之圭臬。

写曾国藩些什么,当然是这个人。

就时代情势而论,曾国藩的处境类同于孔夫子,孔夫子生当&ldo;礼崩乐坏&rdo;的衰世,他四处奔走,呼吁君主们克己复礼,维护礼制与传统价值。

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四处碰壁,皇皇如丧家之犬,其志可钦,其情可悯,其不遇可悲。

相邻小说
家有王子  AI男友无所不能[无限]  [综漫]这个主公过分体弱却很强  野鸽子  一春浮梦到梅花  前妻,我们复婚吧  和离后,禁欲残王每天都想破戒  天才召唤师:王爷请躺好  [综历史同人]王者游戏  易中天中华史05:从春秋到战国  雪刃之侦察兵的故事  重生之名媛再嫁  轮回学府  带着小镇来种田  重生八零之极品亲戚都爱我  村里有个空间男[重生]  你醒醒  穿越之武大郎  兄弟/继承人和长孙  银行行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