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第30章

历史的进化课在私塾和读经之间(1)眼下,读经是一种夹杂着反对声的小时髦。

伴随着读经的呼吁,各种形式的私塾竞相出现。

新私塾虽然也号称读经,但多半是些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家诗》之类,或者干脆就是学点文言文和古诗词,真正读四书五经的非常罕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的私塾虽然不断有孑遗被发现,但每次发现,都会伴随着一次剿灭。

我在新华社的内参里,发现过不少这种&ldo;发现‐剿灭&rdo;的痕迹。

2002年,因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发现了湖南平江乡村还存在的老式私塾,披露后,虽然没有剿灭随之,但这最后的私塾却在学者、官员尤其是媒体的众目睽睽之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前些日子,当年陪我一起在平江调查的彭以达老人,介绍一位从上海去到平江办私塾的人来找我。

言谈之间,虽然我对这个富有献身精神的年轻教师很是佩服,但也明白了,他办的私塾,其实已经以教英语和电脑为主了。

过去的私塾都要读经。

虽然,有的村塾掺杂着教一点跟经不太沾边的日用杂字,但不读经的私塾却从来没有听说过。

读经当然有程度的差异,&ldo;一日三行读大(学)(中)庸&rdo;的有,一上手就读《左传》的也有;将&ldo;郁郁乎文哉&rdo;读成&ldo;都都平丈我&rdo;的可能不一定有,但读错别字的三家村学究肯定少不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凡是私塾就是都要读经,在读经过程中进行文字训练。

读经和文字训练的目的,当然跟科举考试有关,但并不单是为了科考。

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清朝,一般情况下人口是三亿上下,进过私塾的人上千万,可以算得上读书人的至少有上百万,而科举的金字塔,进士不过每三年取300个左右,每年万分之一的几率;举人稍多一点,各省多则上百,少则几十,大体上也是三年一取(另有恩科),录取比例也相当小,三年不满千员;在秀才档次,各地的学额,清初每年大县40,中县30,小县20(大中小县以人口赋税和文风计算),再加上府学和额外的客籍、商籍、土籍(少数民族)等名额,每县平均不到40,以后虽然有所增加,但相当有限。

可以说,绝大多数从私塾出来的读书人,根本跨不进科举的门槛。

&ldo;虽书香世家,能获一衿,已属不易。

&rdo;柳亚子家是吴江名门,百多年来每代都能出一两个秀才,颇得当地人尊重,其高祖为此刻一印曰:&ldo;有福读书&rdo;。

陈独秀考中秀才,马上说亲者络绎登门,若干年后,他跟北大的同事蒋梦麟谈起此事,还开玩笑,说蒋是策论秀才不值钱(录取名额多),而他是制艺秀才(有读经功夫的)值钱。

所以说,对于私塾这种古代社会的主要教育形式而言,科举只能算是这种教育几率很小的一个出口。

如此狭窄的出口,如果私塾的功用仅仅局限在这上的话,会使得大多数的人丧失了进私塾学习的热情。

事实上,跟我从前所设想的不一样,私塾的功能,其实并不限于培养科举的预备人员,更重要的是为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提供仪式和精神方面的资源。

我们知道,私塾的日常功课之一,是学习对对子。

从一字对、二字对一直对到十几字。

原来我以为这种学习是八股文和帖试诗的写作准备,后来才发现,实际上,对对子的功夫,主要施展在农村的百姓日用上。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和各种名目的祭祀活动,甚至一般性的应酬往来,对联在其中都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春联、祭联,喜联、挽联,都是&ldo;对课&rdo;的用武之地。

写出来的东西不仅要对仗压韵,平仄妥帖,而且要对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ldo;量身定做&rdo;,只有这样,写的人和被送的人才感到欢喜和塌实。

有的地方,元宵灯节时的灯,也有&ldo;经&rdo;的内容。

相邻小说
时教授那么宠  首辅大人太病娇  我见帝师多妩媚  重生之四爷福晋养崽有方  夺情危机  男神卷土重来[娱乐圈]  太傅家的小娇娘  先婚厚爱,厉少的神秘哑妻  北马寻龙  我靠科技种田兴家  这种幸福我不要  快穿之贱受的自我修养  渣了徒弟后我跑路了  你应该知道的欧洲史  隋唐五代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没有人像你  穿越兽世:我拿捏了兽王大人  票房女王  每个要拯救的主角都重生了  一夜皇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