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在书院的讲义,《东林书院志》中称为&ldo;东林商语&rdo;、&ldo;东林论学语&rdo;。
由此可以看到,东林书院的日常功课,以及他们的议论焦点,并不在政治,而在学术。
它的影响巨大的讲会,即每月一次小会(十四日至十六日),每年一次大会(春季或秋季),以往人们多误解为政治性集会,其实不然。
这些讲会到底议论什么呢?这在《东林书院志》记载的&ldo;东林会约&rdo;中有明确规定:&ldo;每会推一人为主,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
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即有所见,须俟两下讲论完毕,更端呈请,不必搀乱。
&rdo;很显然,大家聚集在一起,是读四书,谈体会。
顾宪成为他的弟弟顾允成写的小传中说:&ldo;每岁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弟进而讲于堂,持论侃侃,远必称孔孟,近必称周程,有新奇险怪之说者,辄愀然改容,辞而却之。
&rdo;
你看,轰动全国的东林讲会根本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群情激昂地抨击朝政,而是书生气十足地在研讨四书中的某一章,从孔孟一直谈到程朱。
这种规矩,即使在顾宪成去世后,主持书院的高攀龙、吴觐华继续坚持,在&ldo;东林会约&rdo;中再三强调:&ldo;东林之教原本程朱,以穷理致知&rdo;,对于儒家经典,必须&ldo;积年累岁立会讲诵&rdo;。
其缘由是容易理解的。
顾宪成诸君子罢官下野,对于政坛的纷争久已厌倦,回归乡里,以创办书院来寄托心志,只谈学问,不问政治,似乎已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月二十一日,顾宪成接到圣旨:&ldo;顾宪成起升南京光禄寺少卿添注&rdo;,立即写了辞呈,其理由除了&ldo;目昏眼花,老态尽见&rdo;之外,特别强调他早已不问政治:&ldo;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恝然置安危理乱于不问,以自便其身。
&rdo;这是顾宪成当时心态的真是实写照,他对政治已经不感兴趣,早已把自己看作一个桃花源中人了。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如此描述自己:&ldo;予抱疴泾曲,日坐卧斗室中,酬应都罢,几如桃花源人,不复闻人间事。
&rdo;一个桃花源中人,办书院,把研讨四书五经作为唯一寄托,而偏偏被后人误解为&ldo;讽议朝政,裁量人物&rdo;,与事实真相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他推辞南京光禄寺少卿的第二年,给挚友李三才的信中,再一次说明推辞的原因,真诚地吐露了心声,表示专心致志办好东林书院,优游于林间水下,不再过问政治,他说:&ldo;东林之社是弟书生腐肠未断处,幸一二同志不我弃,欣然其事,相与日切月磨于其中。
年来声气之孚渐多应求,庶几可冀之以补缉桑榆,无虚此生,一旦委而弃之,既有所不忍。
凭轼而观,时局千难万难,必大才如丈(按:指李三才),卓识如丈,全副精神如丈,方有斡旋之望。
如弟仅仅可于水间林下藏拙耳,出而驰驱世路,必至偾事。
&rdo;这并非自谦的客套话,而是真情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