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我再重复一遍:&ldo;模糊&rdo;一词绝没有任何贬义。
我们毋宁说,这种模糊性更能反映语言的客观情况。
汉语这种模糊性和做诗与参禅有什么联系呢?
我先谈作诗。
诗人心中有了&ldo;情&rdo;,有了&ldo;意&rdo;,需要表达。
但是古往今来的任何国家的任何诗人,不管多么伟大,也绝不可能言以尽意,总会碰到言不尽意的矛盾。
他们只能把最精彩的东西保留在自己心中,成为千古重复了无数次的悲剧。
谁也改变不了,而且永久也不会改变。
这是说的作者。
从读者方面来说,审美经验也是极难确定的,换句话说就是相当模糊的。
根据接受理论,其关系是作者→作品→读者;然后是读者→作品→作者,是一个倒转过来的读者与作者相互猜谜的活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几句非常精彩的分析:&ldo;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出必显。
&rdo;这种猜谜活动,确实是异常模糊的。
中国古人说:&ldo;诗无达诂&rdo;,可谓慨乎言之矣。
这样一来,模糊朦胧的语言,也许比明确清晰的语言,更具有魅力,更具有暗示的能力,更适宜于做诗,更能让作者和读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作为诗的语言,汉语在世界众语言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做诗,讲究&ldo;炼&rdo;字。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得很,什么&ldo;红杏枝头春意闹&rdo;,什么&ldo;春风又绿江南岸&rdo;,什么&ldo;云破月来花弄影&rdo;,什么&ldo;僧敲月下门&rdo;,等等,简直俯拾即是,为世界文学史中所仅见。
这种情况是由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而汉语的特点又是与它的不分词类、没有时态等等语法特点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就是与它的模糊性分不开。
现在再谈参禅。
当年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
师徒二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辈凡人,实在弄不清楚。
禅宗在中国兴起以后,最初是&ldo;不立文字&rdo;;到了后来,发展成&ldo;不离文字&rdo;。
个中消息,是颇值得参一参的。
流传于许多《传灯录》中的所谓机锋,绝大部分是语言。
从《祖堂集》到《五灯会元》,莫不皆然。
这些机锋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张中行先生怀着极大的勇气,居然把这些天书般的机锋整理成了11类。
我真是非常佩服。
我现在借花献佛,从中抄出几个来,给读者一点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