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蓝英年:爱伦堡的回忆与反思‐‐《人&iddot;岁月&iddot;生活》中译本序(3)
个别段落写得晦涩是回忆录的一个缺点。
原因是多方面的。
20世纪60年代苏联还有不少禁忌,很多重要人物尚未平反,如布哈林;很多重大决议还未废除,如联共(布)中央《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个杂志的决议》。
还有很多人没从个人迷信所造成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
爱伦堡对法捷耶夫的看法,特瓦尔多夫斯基便无法接受:&ldo;您写的法捷耶夫同我所理解的不一样,我不能在我们刊物上刊登。
理由当然是个人的,但编辑也是人啊。
&rdo;像特瓦尔多夫斯基这样开明的人思想仍远未解放,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爱伦堡急于发表文章,写了便要发表,不想为&ldo;存档&rdo;而写,不想为历史留下证据。
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话:&ldo;一天,我到《消息报》看一个编辑。
他面如土色,勉强说了句:&lso;真不幸!
基洛夫遇害了……&rso;大家都很沮丧‐‐因为热爱基洛夫。
痛苦中也搀杂着不安:是谁?为什么?以后会怎样?……&rdo;这段空泛的话未必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发表后,《文学报》编辑访问爱伦堡时,爱伦堡才告诉他&ldo;编辑&rdo;就是布哈林。
爱伦堡同他单独在一起时,布哈林对他说:&ldo;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现在想怎么对付我们就能怎么对付我们了。
&rdo;停了一刻,布哈林补充道:&ldo;而且他还有道理。
&rdo;接着布哈林请爱伦堡就这件事写篇声讨的短文,但马上又对他说:&ldo;不要写了,回家去吧。
这是件肮脏的事。
&rdo;这说明布哈林马上就明白是谁干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干了。
爱伦堡是布哈林的中学同学,一位没有政治色彩的党外人士,布哈林在极度痛苦的心情下可能对他说出心里话,何况这期间他们见面不止一次。
如果爱伦堡把布哈林说的话记下来存档,对揭开&ldo;基洛夫遇害&rdo;的真相无疑会很有帮助。
可惜他没写。
第六卷里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话也写得十分晦涩,不解释,读者很难看得懂:&ldo;势态不断发展。
2月对我是难关,我认为现在讲述当时的感受为时尚早……我试图抗争。
事情的解决不是我的信,而是命运。
&rdo;这段话是谈到1953年1月&ldo;医生案件&rdo;时写的,但读者仍不明白为什么2月对他是难关,什么事不是他的信而是命运解决的。
这得从&ldo;医生案件&rdo;谈起。
&ldo;医生案件&rdo;是斯大林战后大清洗的序幕,矛头针对政治局委员们。
被捕的医生中有不少苏联犹太人,从而派生出一场新的排犹运动。
斯大林炮制了一封诬蔑苏联犹太医生的《致〈真理报〉编辑部的信》,强迫苏联著名犹太学者、作家、作曲家签名。
爱伦堡是苏联犹太作家,所以也让他签名。
爱伦堡读过信后立即猜到斯大林的用心,决非仅仅诬害几个无辜的犹太医生,而是为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制造舆论。
斯大林曾将里海沿岸的卡尔梅克人和克里木的鞑靼人从他们祖居地驱赶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现在轮到犹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