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传鲁迅说:&ot;太炎先生的话是极不错的。
现在的口头语,并非一朝一夕,从天而
降的语言,里面当然有许多古语,既有古语,当然会有许多曾见于古书,如果
做白话的人,要每字都到《说文解字》里去找本字,那的确比做任用借字的文言要难到不知多少倍。
然而自从提倡白话以来,主张者却没有一个以为写白话的主旨,是在从《小学》里寻出本字来的,我们就用约定俗成的借字。
诚然,
如太炎先生说:&39;乍见熟人而相寒暄曰&ot;好呀!&ot;&ot;呀&ot;即&ot;乎&ot;字,应人之称曰&ot;是唉&ot;,&ot;唉&ot;即&ot;也&ot;字。
,但我们即使知道了这两字,也不用&39;好乎,或&39;是也&39;,还
是用4好呀&39;或4是唉&39;。
因为白话是写给现代的人们看,并非写给商、周、秦、汉的鬼看的,起古人于地下,看了不懂,我们也毫不畏缩。
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
这缘故,是因为先生把他所专长的《小学》,用的范围太广了。
&ot;1(让专家去研究文字源流是一件事,而提倡口头语来普及教
育,又是一件事,章先生的话,本来不切实际的)鲁迅又说:&ot;太炎先生是革命
的先觉,《小学》的大师,倘谈《文献》,讲《说文》,当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击现
在的白话,便牛头不对马嘴。
……还有江亢虎博士,是先前以讲社会主义出
名的名人,他的社会主义到底怎么样呢?我不知道。
只是今年忘其所以,读到《小学》,说&39;德之古字为惪,从&ot;直&ot;从&ot;心&ot;,&ot;直&ot;即&ot;直觉&ot;之意&39;,却真不知
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
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
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
&ot;2
鲁迅在另外一篇题为《古书与白话》的杂文中,有一段正面的话:&ot;用老手
段的自然不会长进,到现在仍是说非&39;读破几百卷书者、即做不出好白话文,
于是硬拉吴稚晖先生为例。
……其实吴先生的&39;用讲话体为文、即4其貌,也何尝与&39;黄口小儿所作若同&39;。
不是&39;纵笔所之,辄数万言,么?其中自然有古典,为&39;黄口小儿&39;所不知,尤有新典,为&39;束发小生,所不晓。
清光绪末,我初
到日本东京时,这位吴稚晖先生巳在和公使蔡钧大战了,其战史就有这么长,则见闻之多,自然非现在的&39;黄口小儿,所能企及。
所以他的遣辞用典,有许多地方是惟独熟于大小故事的人物才能够了然,从青年看来,第一是惊异于那文辞的滂沛。
这或者就是名流学者们所认为长处的罢,但是,那生命却不在于此。
甚至于竟和名流学者们所拉栊恭维的相反,而在自己并不故意显出
1《鲁迅全集》第6卷,第356页。
同上书,第358页。
长处,也无法灭去名流学者们所谓长处;只将所说所写,作为改革道中的桥梁,或者竟并不想到作为改革道中的桥梁。
&o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