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这段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出了&ldo;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rdo;。
换言之,明义看到《红楼梦》时,高鹗和程伟元的伪续本还没有面市。
因为他们是印刷刊行的,等到续书出来的时候,已经不算&ldo;世鲜知&rdo;,更不叫&ldo;书未传&rdo;了。
这也就是说,明义看到的绝对是真本红楼梦,是有结局或至少部分结局的红楼梦真本。
明义说&ldo;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rdo;,这话有点含糊,可以理解成是曹雪芹亲手向他出示了一本书,也可以理解成曹雪芹出了一本书,至于出给谁,对象不定。
但他又提到&ldo;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rdo;,可见是知情者,或为世交也不一定。
当时的《红楼梦》是在王室贵族中间传抄的,所以明义不论是从曹雪芹本人那里或者是从朋友处借阅而得都不奇怪,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真正的原作。
那么,他提到黛玉之死的那首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那才是黛玉之死的真正谜底: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这首诗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黛玉的结局就像她的《葬花词》里写的那样,是一语成谶了:&ldo;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rdo;,黛玉是死在春末,而不是什么《秋窗风雨夕》中说的秋天。
《红楼梦》里黛玉写了大量诗词,篇篇都有含义,但真正能作为她死亡谶言的,却只有《葬花词》,所以劳鹦鹉重复了再重复。
可惜的是,有些红学家就是假装听不见。
明义诗的第三句&ldo;安得返魂香一缕&rdo;,是用了明代才女叶小鸾的典故。
《图绘宝鉴续纂、西泠闺咏、列朝诗集小传》中载:明末才女叶小鸾,字琼章,江苏吴江人。
四岁能诵《楚辞》,能诗擅画,年十七未婚卒。
殁后其父仲诏刻其遗作,名为《返生香》。
那叶小鸾生前曾有&ldo;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rdo;的雅举,有人以为&ldo;黛玉葬花&rdo;的创意便从此得来,所以这个典故是用得非常恰当的。
叶小鸾是病死的,黛玉也同样是病死,而非什么投水自尽。
诗中最后一句&ldo;起卿沉痼续红丝&rdo;已经把她的死因说得很明白,乃是&ldo;沉痼&rdo;,即病重而死,再怎么也扯不到&ldo;沉湖&rdo;上去。
《葬花吟》里写得明明白白:&ldo;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rdo;偏执的红学家,又何必定要违背她&ldo;质本洁来还洁去&rdo;纯真心愿,非要将清清白白的黛玉推进水里,使她&ldo;污淖陷渠沟&rdo;呢?
☆、二、珍重芳姿昼掩门‐‐薛宝钗
1宝钗是怎样上位的
同样是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为何宝钗却比黛玉大得人心,以至于上上下下有口皆碑呢?因为,她比黛玉多了一项很重要的优点‐‐会做人。
书中说她&ldo;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rdo;
她的生日,贾老太太亲为操办,问她想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戏,她都掂掇着贾母的心思,投其所好地答了出来,明明是年轻人,又喜欢清静的,却故意点些甜烂食品、热闹戏文,哄得贾母十分开心。
她家中母亲年迈,哥哥混账,自己每日繁务缠身,却不忘每日一早一晚往贾母、王夫人处定省两次,&ldo;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rdo;,真正礼数周全,面面俱到。
而林黛玉却是怎样的呢?因为多病,便&ldo;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rdo;。
如此,在贾母、王夫人面前讨好的机会自然就少了,贾母是她的亲祖母,只会怜惜不会介意,但王夫人不过是舅母,却未免会怪她失礼,跟自己不亲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