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把他的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藩,作为维护皇权的屏障。
而且明文规定,如遇权奸擅权,藩王可以移文中央声讨,索取奸臣,并发兵&ldo;清君侧&rdo;。
这种做法,同样出身卑微的刘邦也采用过,他建立汉朝后,立即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
结果适得其反,那些同姓诸侯王野心勃勃,与中央分庭抗礼。
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ldo;削藩&rdo;,引来了藩王的反叛‐‐吴楚七国之乱,他们的借口就是&ldo;请诛晁错,以清君侧&rdo;。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建文帝即位后,那些分封于边疆及内地的藩王们,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个个拥有重兵,位高权重。
建文帝时时感受到身为皇叔的藩王的威胁,不得不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计议削藩。
藩王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率先发难,援引&ldo;祖训&rdo;:如遇奸臣擅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以&ldo;清君侧&rdo;。
于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他的封地北京起兵,发动&ldo;靖难之役&rdo;,借口是&ldo;清君侧&rdo;‐‐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矛头却直指建文帝。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当时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焚死,一说逃亡,究竟如何,众说纷纭,这就是建文帝之谜的由来。
燕王朱棣为了夺取帝位,必须宣称建文帝及其长子已经死亡,否则他就不可能称帝。
他在装模作样地多次拒绝大臣们的&ldo;劝进&rdo;之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这样的做法未免有篡位的嫌疑,要摆脱嫌疑,首先必须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
因此他既不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也不承认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不是继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继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
就这样,他成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改明年为永乐九年(1403年)。
明成祖朱棣为了粉饰夺取帝位的合法性,寸旨使臣下掩盖历史真相,销毁建文时期的政府档案,禁止关于这一事件的一切记叙。
光有掩盖还不够,必须篡改历史。
于是,《明成祖实录》如此写道:建文四年六月,&ldo;靖难&rdo;的军队打到南京金川门,&ldo;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己,乃叹曰:&lso;我何面目相见耶!
&rso;遂阖宫自焚&rdo;。
史家的春秋笔法已经显露无遗,对朱允炆既不称惠帝,也不称建文帝,而径直改称&ldo;建文君&rdo;,以表示他并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ldo;阖宫自焚&rdo;。
燕王则显得高风亮节,捐弃前嫌,《实录》继续写道,他立即派遣太监前往救援,无奈来不及,太监把&ldo;建文君&rdo;的尸体从火中找出,报告燕王,燕王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扶翼你为善,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这分明是史官的粉饰之言。
假如建文帝不&ldo;自焚&rdo;,也必死无疑。
事实上朱棣上台后,对建文帝的亲信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大屠杀,被人称为&ldo;瓜蔓抄&rdo;。
其残酷的程度可与乃父朱元璋惩处胡惟庸、蓝玉党案相媲美。
《明成祖实录》所说,当然不是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