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钱穆先生概括说汉代的选举是&ldo;乡举里选&rdo;。
各地方时时可以选举人才到中央。
他认为这种选拔大约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新皇帝上台,需要用人,以昭天下,求贤以用。
另外一种是灾难之后,皇帝罪己,于是公开选拔人才,以补己过。
还有一种,是在民间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将选拔出来的人任以官职。
这种制度就叫&ldo;察举&rdo;。
它起于汉初,汉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
这个时候选举制度遂成。
汉武帝曾说&ldo;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rdo;,是为明证。
到了汉和帝时,举孝廉则改按人口比例来安排。
史书上说是每二十万人一年内举孝廉一人,以此递增;不足二十万者两年举荐一人;不足十万者三年举荐一人。
到了汉顺帝时,又多了条规矩,规定凡是被举荐孝廉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这个时候就比较成熟了。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日渐严格,被举荐者如发现不合标准,要承担责任,或被贬秩,或被免官。
当然制度也并不是绝对完美,到东汉的时候,逐渐生出腐败来。
不过总的说来,由于汉朝选拔制度的制定,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拔办法。
从民间优选人才,打破了贵族垄断的局面,使得贫穷的读书人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皇帝把人才选拔出来之后,放在皇帝周围进行考察。
然后等用人的时候,这些人就有用武之地。
又因为地方上人才需求比较大,所以选拔的人才很多被下放到地方。
这样一来,通过几次转折,这些人的为官水平,就差不多可以了。
然后如果在地方做得比较好,有可能又被调回中央,而做得不好的则可能被贬到地方,我们说董仲舒对汉武帝的文化贡献不小,可是汉武帝仅仅让他做了地方王的相,就是因为他行政能力不行。
所以,汉朝以来,那种血统及身世决定论,就没有市场了,变成了真正的&ldo;学而优则仕&rdo;。
于是重心从贵族、从血统上移植到了读书人这个载体上,某种程度上放宽了选拔的范围,为缓和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矛盾,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缺口。
今天看来,这也是平衡一种极端的折中办法,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另外设立大学,也延续了人才的更替,使得官方不用在紧急时候才访天下名士,而是在平时,就源源不断地从地方上吸纳贤良,可以说开储备人才之先河,也是一件很积极的事情。
总而言之,汉朝把大气象都占尽了,有好皇帝,又有强人为之建立好制度。
所以汉王朝才破先秦之暮色,开新汉之朝风。
其人才之胜,用才之准,为后世人杰所盛赞。
第四章 敢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