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大明的教育从开国起就历经坎坷,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才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他认为唐、宋朝代的科举制度缺少了对人才的道德方面的考察,只注重了文学水平方面,至于元朝的科举制度形同虚设,是权贵的制度,被人诟病。
可见朱元璋是想要得才兼备的人才。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宣布从新开科,他满怀希望,希望科举考试可以帮助国家解决人才问题,可以帮助他选拔他所认可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三年内,通过科举取士的人才并没有使朱元璋满意。
他认为选取的人虽有一定的学识,但是缺乏管理地方的能力,这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与他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不免使得朱元璋有所失望。
科举取士的效果不尽人意,这是朱元璋下令停止科举制度的原因之一。
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世家大族,尤其是江南士族垄断了科举。
而明朝定都南方,这注定了南北的文化差异。
在元朝时期,南方基本不参与科举,而在明朝初期,科举在南方好不容易推行。
北方的有才能的人没有接触到八股之类的东西,南方的才子缺乏从政的实践,这也就导致选拔的人才不能够管理一方,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在那风云变幻的大明初期,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之身,横空出世,扫平四海,建立了赫赫大明王朝。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百姓的安居乐业与文化的繁荣昌盛。
因此,在登基之后,他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意图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北方,这片曾经烽火连天、满目疮痍的大地,在朱元璋的精心治理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农田里,稻谷金黄,麦浪滚滚,百姓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市集上,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一片繁荣景象。
经济的复苏,带动了文化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开始重视教育,读书识字成为了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朱元璋心中暗自盘算,待到北方社会经济完全恢复,读书人日益增多,科举考试中自然会有更多的北方人脱颖而出,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愿,当科举考试的大门再次向天下士子敞开时,一场风波悄然酝酿。
南方,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摇篮。
在科举考试中,南方的读书人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文采,一直占据着优势。
而当科举恢复之际,自命清高的南方士子们更是牢牢把控了阅卷的权力。
他们以一种近乎傲慢的姿态,审视着来自北方的试卷,仿佛那些粗犷的北方文字,根本无法与他们细腻温婉的南方文风相提并论。
结果,正如他们所愿,那一年的科举,竟无一北方人上榜。
消息传出,北方士子一片哗然,他们愤怒、不甘,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而这场风波,也迅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一场关乎国家稳定与科举公正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
在这场较量中,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便是日后的永乐大帝——朱棣。
当时的他,虽然还未登基,但已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手腕。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风波背后的政治意义,以及其中隐藏的机遇。
于是,他悄然介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搅动着这场本已波涛汹涌的浑水。
在朱棣靖难之役后,他成功登基为大明永乐皇帝,随即展开了一系列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政策调整,其影响深远且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