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谪居黄州,是诗人思想上脱胎换骨的一个契机。
死里逃生的他,在大灾大难过后,深切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开始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的思想境界与人生态度都发生了飞跃,他也迎来文学创作的高峰。
《赤壁赋》等作品之外,《定风波》或许可以代表了他的反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小序云:&ldo;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rdo;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但词人借此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了自己的宽阔胸襟。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ldo;雨具先去&rdo;,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ldo;狼狈&rdo;相。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ldo;竹杖芒鞋&rdo;,&ldo;吟啸徐行&rdo;,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ldo;穿林打叶&rdo;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
词人在生话的逆境中,壮志未销.对世事未能忘情.又不与之奋斗,而是采取一种超然物外、忘怀得失的达观态度。
在一种旷达的气度中.不纠缠于眼前景.身边事,而是超脱出去,在远距离的观察中,描绘人生,升华人生。
5
元丰七年(1084)正月,神宗皇帝记起了苏轼,亲自写了一道手札,说苏轼人材难得,不忍终弃,量移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官职虽然没有变化,但暗含有赋闲待用的意思。
苏轼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黄州的生活,有心拒绝,又担心辜负了圣上的一片好意,引起误解。
于是他慢腾腾地从黄州顺江而下,然后入运河,转淮水,再入汴水,最后到达汝州,绕了一个极大的圈子,其实是希望事情能有所变化。
十五、苏轼(10)
苏轼此行收获极为丰富。
在庐山,他引起了轰动,留下了我们所熟知的名篇;到江西湖口,又夜探石钟山;到金陵,则会晤了赋闲在家罢相已达八年之久的王安石。
关于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历来有多种传闻。
《曲洧旧闻》说王安石穿着乡野间朴素的服装,骑着一头毛驴前往苏轼所在的船上拜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关于万古魔帝重生都市万古魔帝重生归来,以强势功法逆天而行,不求恢复昔日荣光,只求今生万界独尊,霸临诸天万界。...
特种兵回归都市,应聘成了宿舍的保安。战场杀敌我在行,可是对付这么多学生,该怎么办才好?重回都市,强者终会崛起!...
关于末世恋爱守则文案言璃十三岁那年第一次见到时渐宇,时渐宇告诉她,晚上不要去湖边。那天夜里言璃的同学被不明动物袭击死亡。言璃第二次见到时渐宇时十五岁,时渐宇告诉她,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言璃第三次见到时渐宇时十七岁,时渐宇说一切有我。预收文起初的缘文案应小果喜欢韩子曜,以为只要用心去爱,就能和韩子曜幸福一辈子,直到所有一切都被生生撕碎,应小果才明白一直以来都只是她的一厢情愿韩子曜喜欢应小果,...
...
从灵气复苏大时代穿越到灵气复苏一年前的日本,成为一名十六岁的高中生,木村和树。他战战兢兢刻苦修炼,省吃俭用的筹备资源,期望在灵气复苏后将全人类甩开。可上天却充满恶意的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年后,灵气复苏…并未如期而至。...
关于肥妻喜临门重生成为一个又肥又懒的已婚妇女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