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从旧式教育出来、在旧体诗词上有卓越表现的吕碧城,却热衷于新教育,在举世瞩目于富国强兵之际,把目光投向了迂缓的教育,认为富强的根本,&ldo;非兴学校为普通强迫教育不可&rdo;。
相距110年,我们的外部环境早已发生变化,教育已然普及,问题也随之转换,今天要追问的不是教育是否为立国之本,而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成为立国之本,什么样的教育才有可能产生&ldo;文明的原动力&rdo;,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开启民智,而不是培养自私自利的人。
吕碧城当年还用不着思考、来不及面对的这些问号就在我们的面前。
说穿了,就是要认清教育的目标,如果把富强作为目标,教育不过是手段,教师和学生充其量也只是作为机器上的零件,终究还不是主体。
如教育是以开民智为目标,也就是以造就具备健全心智、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为目标,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就是第一位的,没有独立思考,一切不过是原地打转,做做习题,背背标准答案,练练应试技巧,教教答题诀窍,这样的教育能不能成为立国之本,我相信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这样的教育最多也只能造成一代又一代精明的自私自利者,却不会产生文明的原动力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是需要有理想主义底色的,而不是日复一口总是苟全于现实主义的泥潭当中。
无论追溯孔子的传统,还是古希腊的传统,从本质上说,教育的真谛都蕴含在独立和自由当中。
老师凭着独立、自由之精神,在知识和精神世界里驰骋。
学生同样要凭着独立、自由之精神,在知识和精神世界里求索,老师与学生,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的生命相互碰撞,相互连接,在课堂内外彼此启迪,彼此建造,彼此成全。
通过教育,每个人的思想天空进一步拓宽,每个人精神的翅膀进一步展开,这样的教育才是令人向往的,也是教育的现实中所匮乏的。
一旦失去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教育绝不可能成为立国之本。
在一个教育普及的时代里,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教育,尤其值得深思。
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从现实的条件出发,这诚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千万不能丧失底线,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分清楚&ldo;是什么&rdo;和&ldo;要什么&rdo;,不能不断地降低标准,不断地承认既成事实,最终连方向和目标都找不到了。
重新找回方向和目标,需要向教育的真谛回顾,那是吕碧城时代还无须直面的问题。
不能小看的晚清咨议局
1908年夏天,离戊戌变法流产已近十年,离&ldo;预备立宪&rdo;诏书颁布也近两年了,清廷给各省官员下诏,要求他们切实筹备咨议局的选举。
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报道,各地督抚毫无动静。
因为他们压根不知从何下手,朝廷再三催促,他们才开始打听该怎么办。
确实,在这块专制土壤极为深厚的土地上,咨议局是个新生事物,选举更是国人陌生的名词,官员无从着手。
做惯了臣民的百姓更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