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秦始皇之后,中国大部分时间都维持着大一统格局,其基本缘由之一,在于汉代以来国家治理一直建立在&ldo;皇权+文官&rdo;统治这样一个基础之上。
反观中世纪至现代政体之前的欧洲,以教会、世俗君主和贵族武士的三足鼎立为基本权力结构,不能实行真正的中央集权,所以那里时常处于四分五裂之中。
中国的大一统,至关重要的是文官系统的环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士大夫阶层。
它的基本功能在于作为一个中介,承担君权与民间社会之间的通讯,范仲淹之名句&ldo;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do;,再好不过地演绎了这个阶层的特性。
但是,以往在粗疏和大而化之的阶级批判的误导下,中国人对自己历史上的封建统治机器有许多概念化的错误认识,尤其不知道、不了解帝权与文官系统之间的真实关系,以为后者对于帝王一味效忠服从,沆瀣一气。
其实,严格地讲,文官系统或曰士大夫集团并非唯皇帝马首是瞻,它有自己的理念、准则和职业操守,那便是儒家伦理。
儒家伦理里面的&ldo;道&rdo;是高于一切的,包括作为具体个人的君王。
创始人孔子已经注意区分&ldo;国家&rdo;与&ldo;君主&rdo;的概念,将国家置于君主之上,认为君主的正义性(合法性)来自于&ldo;国有道&rdo;,来自于国民的拥护,所以说:&ldo;国有道则民昌,此国家之所以大遂也。
&rdo;{49}&ldo;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rdo;{50}&ldo;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rdo;{51}亚圣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毫不含糊地提出:&ldo;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rdo;{52}亦即,在百姓、国家、君主三大要素里,君主是最次要的。
不宁唯是,孟子还彻底认定一旦君权失道,其被推翻是合理合法的:&ldo;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rdo;{53}&ldo;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rdo;{54}在君主制时代,这样的思想不可谓不激进。
朱厚照:一不留神当了皇帝朱厚照:一不留神当了皇帝(16)
不错,士大夫确有&ldo;忠君思想&rdo;,&ldo;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rdo;并非虚言。
但如把士大夫的&ldo;忠君&rdo;看做忠于皇帝本人,却完全没有搞对。
士大夫所忠之&ldo;君&rdo;,乃是合乎其理念之君,并非某位坐在龙床上睡眼惺忪、打着哈欠的人。
当一位人君是这副德性的时候,真正的士大夫是绝不服从的,相反,会拼着性命去纠正他。
只要君主的所作所为不合圣人之道,士大夫宁可不要脑袋也要尽其批评之责。
明代士风尤其如此,抗争极其惨烈,因为不屈而死于廷杖之下者绵绵不绝。
这就是所谓的&ldo;文死谏&rdo;。
但士大夫为谏而死的时候,与其说为昏君尽忠而死,不如说是为自己心目中有关君主的那种理想而死,这才死而无憾,死得心甘情愿。
士大夫里当然也有小人、懦夫直至巨奸大恶之徒,但若论士大夫的纯正之义,则他们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出现和存在的理由,便是充当维系国家与百姓之间关系的纽带。
对于老百姓,他们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行使人和君权的捍卫者;而对于君主,他们却站在国家整体利益‐‐‐亦即儒家伦理所主张的体现出辩证关系的君、民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立场上,在效忠君主的同时,不弃批评、纠谬直至抗争之责。
简而言之,士大夫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只平衡器,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国能够基本保持大一统、超稳定的生态,这个人群的作用至关重要。
搞清楚士大夫阶层的这种性质,方能对朱厚照同朝臣间冲突不断、愈演愈烈的现象看得比较透彻,进而弄懂他为什么明明知道太监、近幸之流像蛀虫一样几乎把国家整垮,却仍然那样倚信这一类人。
很简单:对朱厚照来说,士大夫是一股异己势力,是处处为难他、制约他,不让他随心所欲、快活度日的捣蛋分子。
而宦官亲随等辈,才是可任意驱策的地地道道的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