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信仰鞭策教育的人不相信学生有自动好学的可能。
于是设置了七七八八的课目,塞满学生的时间。
大一的学生,譬如说,一星期就有三十多个小时的课。
大四的课少了,有些系就强迫学生修额外的学分,作为防范怠惰的措施。
可是我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
文学是思想;每一小时的课,学生除了必须作两小时的课前预读之外,还得加上三小时课后的咀嚼与消化,否则,我付出的那一小时等于零。
文学,也不是象牙塔里的白日梦;学生必须将那一小时中所听到的观念带到教室外面、校园外面,与广大的宇宙和纷扰的现实世界衔接起来。
否则,这个新的观念也等于零。
这些,都需要时间与空间,可是学生办不到。
他们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像媒婆赶喜酒一样,一场接一场。
他们的脑子像一幅泼了大红大紫、没有一寸留白的画。
如果怕学生怠情,我们应该增加学分时数强迫学生把&ldo;身体&rdo;放在教室里呢,还是应该加深加重课程的内涵使学生不得不把整个&ldo;心&rdo;都投入?
这是不是又牵涉到一个本末的问题?我们如果不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去思考,我们又怎么能教他们如何思考呢?在国外教书的那许多年,我踏出教室时常有生机盎然的感觉,因为在与学生激烈的反应与挑战中,我也得到新的成长。
在这里,走出教室我常有被掏空的感觉,被针刺破了的气球一般。
学生像个无底的扑满,把钱投进去、投进去、却没有什么惊奇会跳出来,使我觉得富有。
※※※
说学生缺乏自治自律的精神,说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其实还没有碰触一个更基本的先决问题:我们的教育政策究竟希不希望教出独立自主的学生来?答案若是否定的,这篇文章便毫无意义,可以烧掉。
我是在假定我们的社会有意造就独立自主的下一代的大前提之下写这篇检讨。
可是,如果这个假定的大前提是对的,为什么我们在思想的训练上,还是采取&ldo;骑着走&rdo;的方式?一方面,学生懦弱畏缩,成绩有了失误,不敢去找老师求证或讨论。
教授解错了题目,不敢指出错误,大家混混过去。
对课程安排不满,不敢提出异议。
不愿意被强迫住宿,却又不敢到训导处去陈情。
私底下批评无能的老师、社团的限制、课外活动的规则,或宿舍管理方式,可是又不敢光明正大地对当事机构表达意见。
偶尔有人把批评写成文章,要在校刊上发表‐‐&ldo;不必试,会被压下来!
&rdo;学生很肯定地说,&ldo;反正没有用,我毕了业就到美国去!
&rdo;另一方面,作老师的继续努力强调&ldo;尊师重道&rdo;
的传统美德,连学生少鞠一个躬都当作对五千年中华文化与民族的背叛。
&ldo;尊师重道&rdo;这四个字在历史上的意义我不去谈,在现代讲究分工与专业的社会里,却很有商榷的余地。
&ldo;重道&rdo;毋庸置疑;对知识的肯定与尊重是教育之所以成为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