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
1《〈屈原〉附录&iddot;〈瓦石札记〉》
七日,沫若送票邀请黄炎培观看《屈原》。
日前黄炎培已读过剧本,现在又看了演出,禁不住击节赞赏,率成七绝两首以赠作者:
不知皮里几阳秋,偶起湘累问国仇。
一例伤心千古事,荃茅那许别薰莸。
阳春自昔寡知音,降格曾羞下里吟。
别有精神难写处,今人面目古人心。
沫若接读后,感慨系之,即于十一日步原韵奉和两首,由衷地向老友吐露创作《屈原》的真实心境:
两千年矣洞庭秋,嫉恶由来贵若仇。
无那春风无识别,室盈薋薋器盈莸。
寂寞谁知弦外音?沧浪泽畔有行吟。
千秋清议难凭藉?瞑目悠悠天地心。
这时候报刊上已经发表了不少剧评,周恩来和大家商量,认为必须进一步扩大宣传,把文章做足。
四月十二日《新民报》头版以《〈屈原〉弦外之音‐‐黄炎培、郭沫若酬唱》为题,刊载了黄、郭二人上述唱和诗。
第二天,《新华日报》便开辟专栏转载了这四首诗,同时还发表了董必武的和诗一首,栏目则冠以《〈屈原〉唱和》。
从此,这类诗作不断见报,形成轰动一时的大联唱,持续了约半年之久。
应和者有知名人士、文坛老将、社会贤达、机关干部、医生、教师和学生,如沈钧儒、柳亚子、陈铭枢、张西曼、沈尹默、田寿昌、潘梓年、华岗、龙潜等。
&ldo;始识孤臣何所藉,卅年慰得寂寥心。
&rdo;1这些唱和诗使沫若觉得和含笑在九泉之下的三闾大夫一样,自己三十年来研究屈原的一番苦心终于得到了安慰。
《屈原》在重庆首次公演十七天,场场客满,卖座近三十万。
四月二十日演出最后一场,沫若特邀苏联大使潘友新前来观赏,恰好夏衍从香港回到重庆,便相率一同看戏。
这天敌人有意破坏,中途断绝了剧场的用电,可是在观众们的支持和配合下,台上点起一盏油灯,演员们借着微弱的光亮继续往下演。
说来也真巧,待到金山朗诵《雷电颂》的时候,剧场外面忽然也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沫若与观众们无比振奋,好象不是在看戏,而是身临其境,亲眼得见历史的再现。
2潘友新在观看演出过程中握着沫若的手说:&ldo;可惜是在战时,否则我一定想法子把你们全班人马请到莫斯科去。
&rdo;沫若感激地回答道:&ldo;但愿你们早日打退法西斯强盗,让我们的戏能够有在友邦首都上演的幸福。
&rdo;3
--------
1见《汐集&iddot;赴壁山途中再和黄任老观〈屈原〉演出韵二首(二)》。
2参阅炼虹:《忆〈屈原〉,念郭老》。
3夏衍致田汉信,见1942年《戏剧春秋》第2卷第2期。
广大人民和国际友人愈是欢迎这出戏,国民党顽固派就愈加惊恐和愤恨。
一方面,他们开动宣传机器,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和其他御用报刊上,大肆诬蔑、攻讦《屈原》&ldo;粗暴&rdo;,&ldo;对于史实是歪曲,对于艺术欠忠实&rdo;,说得一钱不值;另一方面,他们竭力吹捧&ldo;战国策派&rdo;文人陈铨为汉奸辩护的《野玫瑰》,强迫一些演员演出这个剧本,并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令给奖。
这些本是沫若预料之中的,《新民报晚刊》不是说&ldo;《屈原》冒险演出&rdo;吗?没有这点&ldo;险&rdo;,也就看不出作品的真实价值;不&ldo;冒&rdo;这点&ldo;险&rdo;,也就表现不出演员们的劳苦功高。
为此,沫若用《屈原》上演税宴请剧组全体人员,当作一次庆功会。
大家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操场上吃了一顿午饭,并一同摄影留念。
1沫若还做了十六首诗,分别题赠演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