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中美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两国应该避免冲突,寻求合作。
布热津斯基博士的这些看法无可非议。
但是他的关于中美可能发生冲突以及导致冲突的原因等分析判断,就大可商榷了。
他说,中国所以&ldo;把美国视为敌手&rdo;,同美国对中国的国内政治有所保留以及美国和台湾有紧密的联系相关。
其实,中国只是要求美国尊重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和阻挠中国统一,主张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并没有把美国视为敌手,更不认为中美有必然发生冲突的根源。
中国不干涉美国的内政,不认为美国的政体发生什么变化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寻求在亚太地区损害美国的合法利益。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和作用是增强还是减弱,取决于美国的行为和政策是否有利于该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基本政策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这应该是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的。
当然,如果美国视台湾为它的势力范围,要长期保持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阻挠中国的统一,那就另当别论了。
二、美国的世界地位问题布热津斯基博士认为,美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国霸权是新型的,不同于过去一切帝国那样是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之上的;美国建立冷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源于美国的国内政治和社会模式,其实现主要是借助美国价值观和制度对其他国家的间接影响;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多元社会和社会思潮所具有的某些特点,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继续相对下降的趋势,它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对外运用其实力的超级大国。
他认为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目标是要防止在这里出现一个能够主导欧洲或亚洲从而向美国提出挑战的大国,还要防止欧亚主要国家相互间形成排斥美国的联合;美国应使欧亚的力量均衡,有利于保持美国政治仲裁者的地位。
这些看法不兔使人产生两点疑问和感想。
首先,像美国许多现实主义学者一样,布热津斯基博士也看到美国内部以至整个西方世界内部有许多令他们担忧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同他认为美国所应有的全球抱负有着很大的矛盾。
他在另一部著作《失控‐‐21世纪前夜的全球动荡》中,就已经谈到美国社会解体的危险和所存在的精神危机,指出连成熟的民主社会也蕴育着自己的抗体,美国社会不能成为世界楷模,道义上经济上都是如此。
在《大棋局》一书中他又提到:美国日益变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主导文化已日益为个人享乐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主义所主宰;美国已越来越难以为长期保持在世界的领导地位而在国内取得必要的政治共识。
这种发展显然与美国在国外持续行使霸权不大合拍。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美国的全球性大国地位要通过美国设计的全球性体系得到实现,而这一设计反映的则是美国国内的经验。
既然看到美国的国内经验并不完美,他对于建立起美国期望看到的全球性体系的信心大概也不会很强。
鉴于他认为在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任何力量中心会对美国的全球抱负构成重大挑战,那么,这段时期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否主要来自内部呢?若然,这种担心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美国同其他国家发展良好关系和其他国家相互之间增进关系以至联合有什么矛盾?布热津斯基说,中、俄和伊朗的反霸联合是最危险的;中日联合的潜在影响更大;在遥远的未来,欧洲在大分化大改组中出现德俄勾结或法俄和解也不无可能。
不过他认为这些情景在近期内都不致出现。
很明显,这些担心都是以美国要领导世界和维护全球霸权为出发点的。
这才能得出反霸就是反美,也就是对美国的威胁这样的结论。
其实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应该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不应再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分。
如果一个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的内政和指挥别国的对外活动,那自然会遭到别国的反对。
正是美国自身的霸权行为必然激发对这种行为的挑战。
可以预期,随着多极化的迅速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声势和规模会越来越大,霸权主义会越来越孤立。
这应被看作国际社会进步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表现。
另外还应看到,随着两极格局的崩溃,国家关系已不再是零和游戏,也不再是非此即彼‐‐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
就是大国关系,也有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两面。
两个大国关系的改善和合作,对其他大国既有制约作用,更可能促进同它们两方关系的发展。
如果抱着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不放,大国之间加强和扩大针对特定对象的军事同盟,那只能对国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如果各国都采取明智作法,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展倒是有可能导致一种双赢、多赢以至普遍赢局面的出现。
上面就中国和中美关系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问题谈到的一些看法,当然不能涵盖全书的主要内容。
《大棋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更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读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收获和理解。
作者作为美国的政治家,其不少观点是我们所难以苟同的。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出版发行后,肯定会在中国读者中受到重视,引起更多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