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孟子的行为心理学
王说曰:&ldo;诗云:&lso;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rso;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rdo;
孟子从以羊易牛这件事情,指出齐宣王是一位有仁术的君主。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就对孟子说:好极了,《诗经》上说的,别人有什么心事,我都可以揣摩测度出来。
这句话,就好像是为你孟老夫子说的。
我当时以羊换牛,哪里是为了价钱的问题,只是一点慈悲的心理百已。
当时我看见那条牛发抖的样子,没有做什么考虑,就那样做了,叫人不要杀牛,另外换一只羊。
后来我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怎么会有这个心理?是什么理由使我这样做?我自己也想不出一个道理来,你现在这样一讲,把我当时做这件事的心理状况,以及道理一说出来,的确就是如此,和我当时的心境完全一样。
回想起来,现在好像都还有那种感受。
不过,你说凭着我的这种心理,就能实行王道而名闻天下,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齐宣王不知道自己当时以羊换牛的心理,大概是当时还设有的心理学这门学问。
如果他生在现代,读过心理学,就不待孟子指明,而自己了然了。
不过,也不尽然,有些心理医生或学心理学的,自己也正好有心理病。
接着,孟子就告诉他:&ldo;是心足以王矣&rdo;,也正是对他讲的政治领导心理学,我们看孟子怎么答复他:
曰:&ldo;有复于王者曰:&lso;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rso;则王许之乎?&rdo;
曰:&ldo;否&rdo;
&ldo;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欤?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rdo;
齐宣王问到了这里,孟子便引比喻来以问为答。
他说:假使有一个人告诉你,到底他有多大力量的时候。
他说,他两只手的力气,可以举起一百钩来。
可是要他去捡起一根羽毛来,他却没有办法。
至于他的眼力,可以把秋天鸟类换毛时,身上刚长出来的茸毛末梢,都看得清清楚楚。
可是有一整车的木柴,他却看不见。
像这样的话,你齐宣王会相信他吗?
齐宣王说:不!当然不相信,世界上哪有这种事,哪有这样的人呢?孟子当然知道齐宣王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合逻辑的,但是他要齐宣王亲口否定了这种不合逻辑的假定,才好继续作深一层的进言。
所以齐宣王一否定了比喻的可能性,他就立刻说:
好了,既然能举百钧的人不可能拿不动羽毛,能察秋毫的人不可能看不见一车子木柴,那么现在事实上,你齐宣王能以羊易牛,恩惠普及于禽兽,而你的功业成果,老百姓却分享不到,得不到好处。
我们知道,举得起百钧的人说拿不起一根羽毛,那是不他肯用力。
至于眼力可以看见秋毫末端的人说他看不见整车木柴,是因为他不肯用眼力。
而你齐宣王,对于一头牛都能够发慈悲,下命令不宰杀;可是你的百姓们却没有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你还没有好好保养,保护他们,那是因为你没有顾念到他们。
所以没有去实行王道政治,而不是你没有推行王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