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孽债》沪语版的意外收获了。
还有报纸以&ldo;赞浦东阿奶&rdo;为题,专门评说了这一剧中并非主要人物的老人,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利用了上海话的优势,活龙活现地演出一位真正的上海市井老太。
上海的《采风》杂志,在沪语版引发争论的高潮中,在1995年第4期上,做了一栏&ldo;热门话题&rdo;‐‐从《孽债》看上海话的魅力。
编者说:电视连续剧《孽债》在上海播出后,其轰动程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当时的《渴望》与《编辑部的故事》。
关于《孽债》的讨论,一些报刊已有刊载,本刊从语言民俗学的角度邀请各界人士对《孽债》进行探讨。
俞亮鑫(《新民晚报》记者)说:我记得要搞沪语影视片是三年前由谢晋提出来的。
当时谢晋提出后,很多名作家提出反对意见,感觉不美,以为沪语只能达到滑稽戏水平,而滑稽戏只能拍出轻喜剧,插科打诨,不大可能拍出上乘的东西。
当时觉得要拍上海的母语片,语言是个关键,上海的语言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真正体现出沪语魅力的作品倒是《孽债》,《孽债》为了生活化,是用语言的陌生来展现环境的陌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这次《孽债》成功我有几点感想:首先,剧中许多话如用普通话讲,上海演员就有装腔作势之嫌。
现在是原生态的东西,沪语的间接效果使演员拍到后来,自己有了创作欲。
演员真正进入了状态,并且是愈演愈有劲。
其次,使用上海话关键是能否将剧中本身的主题及人物行动表现得恰如其分。
大规模使用,《孽债》属首次,这将对以后上海影片的走向很有影响。
语言表现的好坏不在于语言本身的形式,而更在于真实性。
剧中许多话只能用原汁原味的沪语讲出来,才能有魅力和韵味。
《孽债》沪语版引发的争论(2)
《孽债》用沪语表现人物性格是非常传神,非他莫属的。
如吴冕演的角色有句话:&ldo;侬哪能放心得下啊?&rdo;表现出其善良的特性;还有马老板的那句:&ldo;侬放只码头给我跳跳,我也拎得清。
&rdo;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用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葛明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ldo;滑稽王小毛&rdo;编导)说:看了《孽债》,最令我开心的就是大量运用了沪语。
普通话在上海推广失败,是因为上海人讲上海话的根基很
深,但为何在文艺领域里人们反对用沪语,我觉得可能是滑稽戏作为舞台艺术没有弄好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