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第11章

失落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触发这种失落感的因素是不同的。

汉末文人在“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

的萧瑟中哀叹岁月的流逝。

大诗人杜甫在“清秋幕府井梧寒,暮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的秋夜里,感到的是“乾坤含创虞,忧痍何时毕”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的深重的负疚感。

经历挫折却始终达观的苏东坡在秋夜的赤壁之下,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的空明中,感到地是无法排遣的孤独。

更有多少怀着报国之志的英雄,在这个沙场点兵的季节,因报国无门而抚剑沉吟。

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深层矛盾。

汉代以后,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虽然儒家思想的入世色彩是极为强烈地,但是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现实的残酷映照下仍然不失为温文尔雅,甚至是带有学者式天真的哲学思想。

后世将儒家思想悬之于日月,但是在现实中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貌合神离的背叛。

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人生理想地热烈追求几乎全部是建立在儒家的信条之上的,因而他们的人生哲学总与现实不尽协调,从而也就不可能完全实现。

他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地为人欢乐替人愁,因而也就难免会被对方的冷淡弄得不知所措。

理想的失落触发了他们对许多事物的怀疑和伤感,而这种伤感又会渗透到许多事件、许多细节中去。

悲秋情绪尽管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但追本溯源,总可以归结到上述这种理想面对现实时的失落。

从历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词人生活的时代与个人经历的统一,但它从根本上还是人的自然性与对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地说,往往就是一个处于秋季的独特主体与处于秋季的诸多自然存在之间的感应,是天人合一地表现。

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

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交集、互感的。

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秋与人生、历史的统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运与自然、历史、社会交织在一起。

在古代文化心态中以秋为悲的思维定势,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而且包含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时患世的思想。

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相邻小说
战神穿成柔弱雄虫  你在我心里,不深不浅  你根本不是直男  快穿之疯批大佬又被我撩乖了  每天不来几发菊花就痒  穿成反派情人  雾庄水仙  她回来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下嫁  炖妖  前夫重生变赘婿  武林盟主兼职多  恶魔岛  养父母的六零年代  安安  成为道侣的剑灵后  小桥流水人家  上面的,麻烦用点力  回到春秋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