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寇准力请赵恒过河:&ldo;如果陛下不去北城,就不会起到振奋军心、威慑敌人的作用,亲征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rdo;为了给赵恒打气,寇准分析形势说:&ldo;我军精兵猛将都在北城,各路援军也陆续到达,有了这些保证,不会有什么危险。
&rdo;
可赵恒还是不想去北城,高琼也恳请他过河,大臣冯拯不高兴了:寇准是宰相,劝劝皇帝也还罢了,你高琼一介武夫,凭什么也来插嘴?便没好气地训了高琼两句。
他不高兴,高琼更不高兴,他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这些就会说黑道黄,有功就争、有过就推的家伙,也没好声气地说:&ldo;先生高官是靠文章得到的,今天国家危难,敌骑遍野,难道先生只会训斥我高琼无礼,就不能拿出获得高官的本事,写首诗把敌人赶走吗?&rdo;说完,丢下瞠目结舌的冯大人不管,厉声命令卫兵保护皇帝向北城进发。
赵恒这个气啊,但在这种时候也不能把高琼怎么样,只好顺势下令&ldo;起驾&rdo;进了北城。
赵恒视察了军营和城防,登上澶州的北城门楼,在城楼召见了李继隆等众将,赏赐给军兵酒肉钱帛。
宋军看见城楼上飘起皇帝的黄龙旗,士气顿时暴涨,数万大军踊跃欢呼,&ldo;万岁&rdo;声传出数十里。
最高首长的检阅,极大地提升了宋军的士气。
而辽军那方,则因大将殒命,士气低迷。
双方此时在军力、士气、后勤等方面的对比,宋朝已经占据了优势。
可赵恒还是害怕,回到南城后,派人去探听留在北城指挥的寇准在干什么(遗传了赵光义的小心眼儿),结果打探的人回来报告,说寇准和知制诰杨亿每天都在高高兴兴地喝酒,一喝就是通宵达旦。
赵恒这才放心:寇准不是瞎吹啊,还真是胸有成竹,看来必有破辽军的计策。
赵恒至此才把提到嗓子眼儿的心放了下来。
其实寇准比谁都紧张,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在大兵压境、吉凶莫测的时候安定军心,特别是要稳住皇帝。
寇准这宰相当的,难啊。
从暗通款曲到明面的讨价还价(1)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谈判也是一种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谈谈打打的战争在历史上并不罕见,这次宋辽战争走的正是这样的路数。
最先提出和议的是辽国的萧太后,早在大规模出兵之前,就通过前面说过的那位享受&ldo;烈士&rdo;待遇的王继忠给宋朝的皇帝赵恒写信,透露了要讲和的意愿,表示出&ldo;厌战&rdo;的情绪。
这不免令人奇怪,一面是有着和平的愿望,一面却大规模地兴兵,真是很矛盾的现象。
其实就萧太后自己本人来讲,她在治理国家期间大量吸收了中原的汉文化,致力于内部的发展,确实不愿意再开战端,但剽掠成性的契丹贵族可不这么想,他们获得财富的捷径就是发动战争。
抢劫,在契丹贵族的眼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抢劫致富是他们传统观念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到了骨头里。
契丹族此时还是崇尚武力和掠夺的群狼!
面对整个族群渴望战争的压力,萧太后无法去用强力压制,她要敢那么做的话,就是无形之中把自己摆在了全体契丹人的敌人的位置上了。
以萧太后这个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的精明,绝对不会去直接挑战全体契丹人的利益,她选择了逼迫宋朝和谈,并在谈判中最大限度榨取好处的做法。
在她的授意下,王继忠给赵恒写了萧太后有意和好的那封信,要求宋朝派遣使者前往议和。
他派了四名辽军小校去见莫州部署石普,石普把王继忠的密信上呈给了赵恒。
赵恒得信后和大臣商议,毕士安相信萧太后确有和好之意,而赵恒却不太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对毕士安说:&ldo;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辽国让我们派人去议和,等我们去了,他们就会拼命地讲条件要好处。
假如只是给些钱财,那还可以考虑,但我最担心的是周世宗夺取契丹的关南地区(即瀛、莫二州),他们一定会让我们归还,这个是坚决不能答应的。
我们拒绝了辽的这个要求,仗还是得打,所以现在就要加强备战。
&rdo;
赵恒还给王继忠写了回信,拒绝先派使者,说如果辽真有和平的诚意,就得先派使者来天朝觐见。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恒也不是昏庸之君,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但他在强调备战的同时,也透露出以金钱买和平的想法,所以说后来给辽&ldo;岁币&rdo;的事,并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
再说那个王继忠,他被俘以后,萧太后很赏识他,给了他一个户部使的官职,并送给他一个契丹美女做老婆,王继忠这个&ldo;忠&rdo;,便从宋朝的身上转到了辽的身上。
不过他没有忘记前朝,据说和议的建议最早是他向萧太后提出的,后来两国人民得以安享百年和平,和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萧太后从王继忠那得知宋朝皇帝不肯遣使,就决心扩大战争规模,能通过战争夺取利益就顺势夺取,不行的话也可以战促和。
辽军围攻瀛州的时候,王继忠又给赵恒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ldo;辽精兵云集瀛州城下,关南之地原来就是契丹的疆土,宋朝想固守恐怕很难,还是早点儿派遣使者来商议的好。
&rdo;这话说的是柔中有刚,先说辽军已经把瀛州围困住了,意思是瀛州指日可下;再说这是辽国旧地,宋朝不归还给人家是理亏的;最后要求宋朝先遣使(先遣使就有乞和意味了),连恐吓带规劝,什么手段都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