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曾国荃字沅甫,小曾国藩十三岁。
在几个弟弟中,因为资质最优而最为曾国藩器重,曾有&ldo;屈指老沅真白眉&rdo;之句。
咸丰六年春,曾国藩在江西陷入太平军围困,三十二岁的曾国荃在乡募勇两千人往援,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曾国荃与其长兄性格反差很大,曾国藩为人内向粘滞,谨慎持重;曾国荃却外向豪放,胆大性急。
曾国藩在经济上一清如水,曾国荃却并不掩饰自己的贪心。
这个刚从乡下走出来的浑身土气的新军官,眼孔很小,把每个铜钱都看得很大。
他不但不像长兄那样,将自己分内的收入捐为公用,反而不拘小节,经常谋取一些灰色收入。
他自己在家信中对自己第一次领兵这样自我总结:
弟此次之出,冒昧从事戎行,较寻常人论之,则所作之事亦当有可对父叔兄弟之处,而较真廉洁、能干之人论之,则抱愧实多。
曾国藩一直对他严格要求,要求他在金钱上向自己看齐,不得滥取分毫。
盖发誓自己&ldo;不要钱&rdo;,却允许兄弟&ldo;要钱&rdo;,这种情况是初次出山时的曾国藩所不能接受的。
再次出山之后,曾国藩对弟弟曾国荃在金钱方面要求比以前大大放松了。
他写信给曾国荃说:
弟之取与,与塔罗杨彭二李诸公相仿,有其不及,无或过也,尽可如此办理,不必多疑。
意思是说,只要你不比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杨载福及李续宾兄弟做得过分,就没关系,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你尽可以捞钱。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李续宾带兵六年,积金数万两。
这封信,意味着曾国藩家庭经济政策的重大改变。
他不再要求自己的家族和自己一样,做艰苦卓绝的异类。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以前曾国藩一直在外当官领兵,从未亲手经理家中银钱事务。
家居时期他才了解到他领兵在外时,曾家经济上非常困难。
家中日常用度,远比他想象的浩繁,仅靠土地收入根本不够。
虽然曾国藩要求家中保持寒素家风,但毕竟是二品大员之家,必要的体面不可减省。
比如咸丰七年十一月底,曾国藩家居之时,逢曾国藩祖母之&ldo;冥寿&rdo;。
老太太已经去世多年,在普通人家,已经根本没有纪念的必要。
然而曾家还是以相当的规模操办了一番,来客多达二百余人。
十二月初六日,曾国藩在写给曾国荃信中这样汇报:
(十一月)二十九日祖母太夫人九十一冥寿,共三十三席,来祭二十一堂。
地方如王如一,如二,罗十,贺柏八,王训三,陈贵三等皆来。
吉公子孙外房亦来。
五席海参、羊肉、蛏。
事实上,当时的乡村和今天的农村一样,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活所费不多,人情来往倒是支出的大头。
经过这一段乡居,曾国藩才了解了父亲曾麟书和大弟曾国潢支撑这个家是多么不容易。
他可以想象当初老父亲不敢向儿子开口,自己百计营求、左右支绌的情形,心中非常难受。
他在写给曾国荃的信多次流露自己的痛悔心情:
今冬收各处银数百,而家用犹不甚充裕,然后知往岁余之不寄银回家,不孝之罪,上通于天矣。
余在外未付银寄家,实因初出之时,默立此誓,又于发州县信中,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明不欲自欺之志;而令老父在家,受尽窘迫,百计经营,至今以为深痛。
因此,在家庭经济上,他同样退到独善其身的底线,不因自己的坚持而牵累兄弟们改善生活的愿望。
对于家中一些重大举动,曾国藩也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强调节俭。
咸丰十年二月初惊闻叔父去世后,曾国藩写信给自己的两个弟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