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顾准曾一再批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说;&ldo;中国有天才,而没有科学上系统的步步前进……中国人善于综合,都是根据不足的综合……中国人是天生的辩证法家,可是辩证法把中国人坑害苦了……中国传统没有&lso;逻辑学&rso;……因此,中国没有精密科学。
&rdo;
而西方思维的最大特别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
西方人从量化分析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入手,沿着&ldo;现象-差别-差别的扩大-精确量化-创新&rdo;的思维路径前进,因此能发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维,建立起严密的学术体系。
曾国藩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式思维不谋而合。
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因为其&ldo;笨拙踏实&rdo;,在中国人中达到了少有的严密程度。
曾国藩在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的日记中说:
治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简要,曰综核。
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
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
这一席话道尽了曾国藩式思维的秘诀。
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
而&ldo;正&rdo;、&ldo;反&rdo;这两个方面,他也要进行细分,把&ldo;正&rdo;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
同理,&ldo;负&rdo;面也自有其正反。
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
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
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
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
正是通过这种&ldo;笨拙&rdo;的思维方式,曾国藩能精确地把握&ldo;度&rdo;,也就是把握了&ldo;真理&rdo;和&ldo;谬误&rdo;之间那一步之距离。
他说,世上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亲亲与爱民不同,仁民与爱物有别,亲疏有差,贤愚有等。
如果不加以区分而去妄加施舍,就会过于仁,这样会导致墨家偏执的兼爱之蔽;如果不加以区分而统统厌恶,就会过于义,则会导致杨朱极端&ldo;贵生&rdo;、&ldo;重己&rdo;之蔽。
中国人重综合而轻分析。
曾国藩却通过扎实彻底的思维实践,发现了分析&ldo;差别&rdo;的重要性。
他说:&ldo;吾心之知有限,万物之分无穷,不研乎至殊之分,无以调乎至一之理。
&rdo;
也就是说,如果不精心研究万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就不会得出差别背后的统一规律。
这段话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分量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曾国藩认为,自古以来,认识就有精有粗,行动就有实与不实,这恰恰是圣凡、大小之间的区别。
所以他说,好的人才应该&ldo;多条理而少大言&rdo;,也就是说,多一些逻辑性,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
曾国藩说,自己&ldo;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rdo;。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
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
在对事物进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
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以为下一次参考。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
确实,&ldo;笨&rdo;到极致就是&ldo;聪明&rdo;,&ldo;拙&rdo;到极点就成了&ldo;巧&rdo;。
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就是建立在最简单的只有&ldo;1&rdo;、&ldo;0&rdo;两个字的二进制基础之上吗?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我们大部分今人也并不比他更笨。
他只是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
&ldo;智慧愈苦愈明&rdo;,是他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