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ldo;现在无论是谁,只要是中国国民,都有对修正中的国民大会组织法及代表选举法发表意见的权利。
我以为要实现一个真正民主化的国民大会,除了在立法技术上注意之外,最根本的是观念问题。
在观念上,应该根本洗刷掉包办的思想。
这一点是应该由国民党来放大襟度的。
&rdo;他的这些主张社会影响很大,就连中共中央宣传代部长凯丰都在延安的《解放》上作出回应,发表了一篇《我们所望于北方青年者》。
然而,就是这样不彻底的民主要求、&ldo;顾到实际的逐渐办法&rdo;也未能实现,国民大会安排固然是被抗日战争打断了,但执政的国民党不是没有责任的。
延搁十年召开的国民大会因为共产党、民盟等重要党派的拒绝参加而不可能成为推动民主化的一个阶梯。
因为八年抗战、时势的变化,王芸生倡导的这条借助国民大会的渐进民主之路走不通了。
胡政之与张学良
张学良,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牵动着几代国人,是家喻户晓的&ldo;少帅&rdo;、&ldo;西安事变&rdo;的主角,被幽禁近60年。
相比之下,胡政之就不大为今天的人所知了。
其实在1949年前的中国,办《大公报》成功的胡政之也曾闻名遐迩,特别在新闻界、军政界和其他知识分子中享有盛誉。
胡政之在第一次人主《大公报》前曾有过在东北从政的经历,他主持的国闻通讯社与奉系有关系,对东北始终怀有很深的感情。
他和张学良有过很好的交情,从&ldo;东北易帜&rdo;到中原大战,到&ldo;九一八&rdo;事变,身为天津《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胡政之,多次亲自出马,以记者身份采访张学良,得到了不少独家新闻。
那是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一个手握重兵的&ldo;少帅&rdo;与一介报人的故事,更可以看出在形势急剧变化的历史关头,年轻的张学良有过哪些作为,又是怎样作出自己的选择的。
1928年6月初,叱咤东北,甚至饮马长江边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随后,年仅27岁的&ldo;少帅&rdo;张学良成了东北的主帅。
当年9月到10月,胡政之第一次赴东北采访,在沈阳停留了两天,&ldo;历访张学良以次各要人,于军事外交,多所探询。
略得真象&rdo;。
他在《大公报》发表《东北之游》通讯九篇,其中第二篇就是《军事外交之探询》。
其时正值在北伐中战败的直鲁军阀张宗昌向张学良借地屯兵,以图东山再起,遭到拒绝后向张学良的奉系军队发动突然进攻。
张学良告诉胡政之,他没有料到张宗昌真会对他倒戈,所以最初毫无准备。
张宗昌的直鲁军以家眷车的名义渡过涞河,不料竟是七万大军潮水般涌来。
其时奉系军队不过万人。
最初一战,奉系军队损失惨重,两名团长阵亡,但张学良极有把握,一等大军云集,张宗昌势必软化。
经一场恶战,奉系军队死伤2000多人,直鲁军则有2万余人伤亡。
谈到&ldo;建设计划&rdo;,张学良对胡政之说,他父亲死后,他即召集兄弟会商分给相当资财,剩下的2000万元,他自取250万元,其中100万元分给部下,并把张氏所有的土地分给他们。
另余1750万元,以500万元作为补助中小学的基金;以500万元办同泽中学等事业;以500万元借给省政府,改组边业银行;以250万元捐人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