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但是,封建等级制度规定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全国人口的所有者‐帝王,当然可以用人殉葬,或者把它作为一种殊宠赐给巨下,殉人葬制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的一种政治特权和等级特权。
这是封建社会中殉人葬俗继续偶见于帝陵或皇帝特许的高官墓葬的政治原因。
如在秦都咸阳所发掘的任家嘴秦木撑大墓,便有一成年男子与一小孩殉葬。
秦始皇的陵寝,是否也有殉人,因未发掘,尚不清楚。
然据(史记&iddot;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死,胡亥袭位葬其父时所云:&ldo;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
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rdo;如果这条记载不误,那就说明当时秦朝宫中那些无儿无女的宫娥、工匠与陵墓营建者,都成了殉葬的牺牲者。
从流传下来的史料典籍看,三国、唐代仍有妃妾殉葬的悲剧发生。
当历史进展到明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的思想及生活习俗有很大发展变化,就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仍然残存着人殉制度二不过,这时的帝上将相、史官笔吏,自感这种残酷的做法不甚光彩,为掩盖事实,宫廷文献极少记载,只是从零星的史料中透露出一点信息,让后人窥视到其中惨相。
明朝用人殉葬和奴隶社会不同的是,不采用战俘或奴隶,而是以妃殡宫女殉葬。
其方法也不再是活埋或砍头再埋,而大多是先吊死,再埋人陵内或别处。
明景泰帝时所载&ldo;唐氏等妃俱赐红帛自尽&rdo;,便是一例。
若殉葬的妃缤人数多(如为朱元璋殉葬的有四十六人),就让她们集体上吊自杀。
临刑前还在宫内摆设宴席,请她们盛装打扮后赴宴。
可想而知,再好的盛宴恐怕也难使这些行将结束青春和生命的女人下咽,只听得哭声响彻大殿,衰泣之音弥漫深宫。
宴席结束后,她们便在指定的殿堂内,分别站在木床之上,将头伸进预先拴好的绳套中,随后太监撤去木床,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便告别尘世,芳魂远去了。
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有一个朝鲜妃子韩氏,在成祖死后被指定殉葬。
她明知自己将死,但却无法抗争。
当她站立木床,将要把头伸进帛套的刹那间,却猛地回首呼唤自己的乳母金氏道:&ldo;娘,吾去!娘,吾去……&rdo;其凄惨之状、悲坳之声,连监刑的太监都清然泪下。
太监将其头颅强按进帛套中,抽掉木床,韩氏挣扎了几下,就魂归地府了。
金氏是韩氏从朝鲜带来的乳母,后来被放回故国,才把这段详情公之于世,并载人朝鲜文献《李朝实录》中。
为掩人耳目,帝王常采用加封和追溢的办法安慰殉葬者的亲人,以显示皇恩浩荡。
为宣宗皇帝朱瞻基殉葬的宫女何氏、赵氏等十人,就分别追封为妃殡并加溢号;对死者的父兄,也施以优恤,授给官职,子孙可以世袭,称为&ldo;朝天女户&rdo;。
对未被封溢的宫女,朝廷实录中大都不记载她们的名字和生前的片言只语,致使后来者无法得知其本来面目。
当然也有例外,明史》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凤阳有一少女名叫郭爱,出身书香门第,天真美丽、聪颖而有文才,14岁时被选人宫为宣宗缤人。
当她怀着满腹的希望和幸福的憧憬,离开凤阳这块大明帝国的崛起之地,欢笑着来到北京去找她的凤阳同乡时,却没有、也无法预料到,死神正向她走来。
在她进宫刚二十天,就传来宣宗驾崩的消息,而且她己被指定为这位凤阳老乡的殉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