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杜甫这首诗,主要还是表现昭君的怨思。
起句写山水逶迤,钟灵毓秀,以天生丽质,遭人事摧残,能不怨恨?一去紫台(汉宫),是怨恨的迸发;独留青冢,是怨恨的归宿;画图识面,是生前失意的怨恨;魂魄空归,是死后无依的怨恨;而琵琶声声,诉说衷情,又将这种怨恨,永远流传下去。
这首诗不以新奇取胜,但辞气浩然,韵致高远,以苍凉激楚之声,包举昭君一生怨恨,并通过吟咏昭君的哀怨,为高才不遇寄慨,寓其身世流离之恨,“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杜诗镜铨》引李子德语)。
沈德潜称为历代咏昭君诗的绝唱。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毛延寿看作是昭君悲剧的制造者。
毛延寿固然有罪,但若将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未免有些冤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年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
王安石首先为他翻案,认为昭君的风神体态,绝非画笔所能表现。
清人刘献廷的诗,则将责任直接追究到汉元帝的身上:“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王昭君》)汉元帝轻德好色,己不足道,又将选取美女的权力,轻付于人,致使宫中第一丽人嫁给匈奴单于为妃,其昏庸无能,一至于此,无怪连欧阳修这样的长者,也要挖苦他:“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再和〈明妃曲〉》)明初诗人高启吟咏此事,含意更为深刻:“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不须怜。
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
(《王昭君》)像毛延寿那样的画工,本来只是“主人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
的小人物,其行为全都由帝王来支配。
如果汉元帝能像商王、武丁那样,不画美人画贤人,不求美人求贤人;像汉明帝、唐太宗那样,为功臣画像,以激励士气;那么,又怎么会需要以昭君的美貌,作为一种政治礼品,来换取匈奴的欢心、换取国家的安宁?又怎么会有昭君出塞的事发生?
诸葛恨
诸葛恨
好作政治家,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特色。
在不少文学家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前代政治家作为崇拜的对象。
李白钦佩谢安,苏轼推重陆贽,杜甫则尊崇诸葛亮。
入蜀之后,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