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喜情
喜情
在实际生活中,人逢喜事,常有迫不及待向人夸示之意,而于穷苦之际,则郁郁寡欢,不欲多言。
但在文学创作中,情况却正好相反,用韩愈的话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荆潭唱和诗序》)古往今来的伟大作品,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到杜甫的诗篇、曹雪芹的小说,无不抒写忧患之思、愤激之情,而表现喜悦之情的优秀作品,则比较少见。
这也许只有通过研究人的心态,才能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喜悦之情的产生,常常由于某种目的的达到,这时人确实会引起一阵或强或弱的情绪波动,涌起一种按捺不住的感情,迫切地想告诉他人,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或羡慕自己的成功。
但人的欲望是无限制的,随着一个目的达到,必然会有另一个目的出现,这时整个身心又会转入对新目的的追求,原来的情绪波动很快就会平息下来。
悲哀的情绪则相反。
人产生悲伤之情,通常是由于失去某种有价值的东西。
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又总是和血缘、情爱、理想、事业连在一起,其价值因人而异,一般为某人专有,故因失去而产生的悲哀,难以喻之他人,因此也就不欲多言。
凡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其价值的东西,都在失去后显得格外可贵,故因悔恨而引起的思念,常常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由此可见,悲哀之情的强度和复杂性,都要远远超过喜悦之情。
情绪的强度愈大,整个自我为其支配的倾向也愈大,从主观上讲,作者表现悲哀之情的冲动也更大。
用文字表达情感,往往要经过沉思的阶段,从客观上讲,悲哀之情也更宜于表达。
况且郁结在胸中的情意总得有个宣泄之处,如果不能付之于言,那么付之文字的欲望势必更加强烈。
“拾遗苦被苍生累,赢得乾坤不尽愁”
(陈献章《吊杜公墓》)。
“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
(屈大均《杜曲谒子美先生祠》)。
在历代诗人中,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
但不能因此说,杜甫不善于抒写喜悦之情,杜诗中没有欢快之作。
当诗人在鄜州探亲时,听到唐朝军队已经逼近长安,作《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字字快利,笔笔含有喜气,一片欢快之情,飞动纸上。
回到长安后,又作《洗兵马》,写春日暄妍、百官欢忭之状,如在目前,喜悦之意,浮动笔墨之间。
宋代张戒说杜甫作诗,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喜怒哀乐,不择所遇,一发于诗。
盖出口成诗,非作诗也”
(《岁寒堂诗话》)。
无论写喜写忧,都出于诗人的至性至情,从心中涌起,从笔下流出,留在纸上,表现在诗中,和读者的性情相合,从而激起共鸣,感动他人。
前人都认为,在历来描写喜悦之情的作品中,还没有哪一篇能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比。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