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80多年来,良渚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层出不穷,高潮迭起。
王陵、贵族墓葬、祭坛、宫殿台基、聚落、城墙、作坊、水利工程遗址等遗迹和玉器、陶器、漆器、木器、石器、稻米、骨骼等遗物的陆续发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与王的国度、水与人的家园”
的生动画卷。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权力与信仰统一的神王之国——良渚古国。
她是中华大地上中国之前最早的国家,是我国早期文明阶段的重要代表。
一、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史
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史分为四个阶段:良渚遗址点考古、良渚遗址群考古、都邑考古、良渚古国考古。
(一)良渚遗址点考古(1936-1985年)
良渚遗址的发现: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青年职员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乡杭州良渚一带先后发掘了棋盘坟、横圩里、荀山东麓等6处遗址,获得大批黑陶和石器,并发现了以良渚为中心的10余处遗址。
在此基础上,施昕更先生撰写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论证了良渚遗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重要性,揭开了良渚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第一页。
同时,何天行先生也为良渚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37年4月出版了《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一书,该书被作为“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之第一种”
,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为其题写了书名。
良渚文化的命名:1959年12月26日,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我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
的考古学命名,他把这种发现于良渚、遍布于长江以南太湖流域、以黑陶为主要代表的古文化,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
。
1949-1978年,良渚遗址考古工作由西湖博物馆(后更名为浙江省博物馆)承担。
这期间的考古发掘工作比较少,出土遗物不多。
主要包括1955年长坟遗址和1963年苏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
1981年,在浙江余杭吴家埠遗址第一文化层发掘19座良渚文化墓葬,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堆积与墓地。
1982年初,对良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1984年和1985年,为配合基建工程,对荀山等遗址点进行考古发掘。
至此,考古工作者共发现良渚遗址30余处;对良渚遗址的分布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但良渚遗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尚未被认识。
(二)良渚遗址群考古(1986-2006年)
1986年5-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反山遗址,发现大型墓葬11座,出土玉器1200余件(组),首次发现良渚文化部族“显贵者”
专用墓地,其中12号墓出土了器形与纹样最为经典的“玉琮王”
和“玉钺王”
。
第一次发现完整的“神人兽面纹”
以及玉钺与柄上的冒镦玉饰关系,这是考古发掘的重大突破。
因此,反山遗址被称为“良渚文化王陵”
。
1987年5-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瑶山遗址。
发现了1座祭坛和13座大型贵族墓葬,出土玉器600余件(组)。
反山遗址和瑶山遗址入选“七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1987年、1992年至199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局部发掘莫角山台地,确定了莫角山遗址的性质和地位;2010至2016年,莫角山台地得到了持续七年的全面考古发掘,确定了围沟、房基、沙土广场等大型遗迹的分布情况,以及宫殿台基的范围、结构和堆筑过程。
1993年,“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遗址大型建筑基址”
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1996年,莫角山遗址入选“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