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1938年9月17日
今天得外部电,说政府今天发表我驻美大使。
今天下午王亮畴有电来贺。
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
[42]
注释:
[1]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载台北《传记文学》,第二十八卷,第一期,1976年。
在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见面之前,傅斯年与李济并未谋面,据李济之子李光谟推断,傅决定聘李大概得益于李四光(字仲揆)的举荐,因李四光当时正奉命筹备中央研究院地质所,李济是院聘筹备委员,自然熟悉。
李光谟所言大体不差,这个推理从1928年傅写给冯友兰、罗家伦、杨振声三人的信中可找到证据。
信中说:&ldo;李仲揆盛赞李济之,我见其教史禄国文,实在甚好。
我想请他担任我们研究所的考古一组主任,如他兴趣在人类学,亦好。
&rdo;
(《傅斯年全集》,第七卷
,欧阳哲生编)至此,原清华国学研究院残存的三位导师皆归到傅斯年旗下,傅氏成了众人瞩目的大师之林中的盟主。
但作为傅斯年本人,游历欧洲七年,却什么学位帽子也没有弄到,既不是硕士,更不是博士。
对此,胡适有一段时间不理解并对傅的&ldo;不争气&rdo;表示过不满,但傅却表现得很坦然,他与陈寅恪都表示为追求知识而读书,不是为追求学位而学习。
尽管如此,没有博士学位总是为一部分知识分子所不屑,后来有人提出中央研究院各所所长都是大学问家,傅斯年会什么,凭什么当所长?等等,其实就是对他没拿到博士学位的一种嘲讽。
[2]《陈寅恪诗集》,陈美延陈流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3]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新学术之路》(上),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8年印行。
[4]《致冯友兰、罗家伦、杨振声》,载《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原信未署年代,编者据函中内容推断为民国十八年(1929),不确,应为1928年。
信中涉李济、杨振声等人。
李于1929年春已赴安阳发掘,杨于1929年夏,作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到青岛参加筹备议并筹建青岛大学,已离开清华。
[5]《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欧阳哲生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6、7]李济《傅孟真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载《感旧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8]胡适《〈傅孟真先生遗著〉序》,作于1952年12月10日,载《胡适作品集》,第二十五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初版。
[9]
《安阳》,李济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文中所提到的罗振玉(1865-1940),浙江上虞人,古文字与古器物学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携王国维等及家人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
1919年归国,住天津。
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ldo;敦煌经籍辑存会&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