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光绪九年(1883),法国一方面不断向越南调兵遣将,并大举北进;一方面利用外交手段向清政府进行讹诈,力图用武力恫吓逼迫清政府满足它的侵略要求。
面对法国所制造的西南边疆严重危机,朝野上下&ot;战&ot;、&ot;和&ot;分歧十分明显。
《点石斋画报》之&ot;法人残暴&ot;
主战者以醇亲王奕、军机大臣李鸿藻以及湘系官僚左宗棠、刘坤一等为代表。
他们强调抗法的必要性:就利害关系而论,中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法国侵越,&ot;非徒并越,而特欲以越为根脚耳。
粤边之煤矿,滇中之金矿,无不垂涎&ot;(《中法战争》),所以中国断无坐视之理。
主和者主要是淮系官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是其代表。
光绪十年正月(1884年2月)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一封公函,从士气、战术、装备、训练等方面分析法军优越于清军的状况,要奕??或者避战求和,或者下令前线避开阵地战,展开丛林战和游击战,方能取胜。
这封公函表达了长久以来李鸿章一直主和的缘由。
作为当时最高权力的控制者,慈禧在对法交涉的&ot;战&ot;、&ot;和&ot;态度上游移不定,迁延不决。
相当长的时间内,慈禧没有明确的态度。
她把处理这一严峻局势的全权交给李鸿章,命其&ot;相度机宜,妥为筹办&ot;(《中法战争》)。
很明显,慈禧态度的含混,表明她对中法战争存在极大的侥幸心理。
而此时,身为军机领班的奕??,对&ot;战&ot;、&ot;和&ot;这样关乎国家命运与未来的大问题上也不置可否,甚至动辄请假或不入朝,不和不战、麻木不仁。
奕??的态度,令当朝诸臣十分不解,翁同龢更是心急如焚:&ot;如何如何,愤懑填膺也。
&ot;(《翁同龢日记》)
人们不禁要问:那个纵横捭阖的奕??哪去了?此时的奕??身心俱疲,锐气全消,孤立无援。
晚年奕??1?身体欠安
自从咸丰十一年(1861)与慈禧联手扳倒八大臣以后,奕??就入值军机处,这一做就是二十余年,内忧外患的国家政局,使得奕??几乎没有片刻闲暇。
光绪八年,长期的劳累奔波,日积月累,奕??的身体健康状况迅速下降,经常感觉倦怠。
八月以后,更是感觉身体不支,有时甚至几天不能入值军机,且经常便血,无奈请长假在家养病。
十二月初一日(1883年1月9日),鉴于奕??病情无法在短期内恢复,总理衙门许多事亟待处理,慈禧太后正式谕令李鸿章代理该衙门有关外交大事。
次年二月(1883年3月),奕??病愈,但仍精神不振。
慈禧召见,见其依然难堪繁巨事务,于是又赏假一个月,让他安心调理。
直至该年六月(7月),奕??才重入军机。
而此间正是法国不断在西南边疆挑起事端、朝野上下&ot;战&ot;&ot;和&ot;难决的时候。
2?锐气全消
奕??在与慈禧二十余年的合作中,对于慈禧的专断擅权、阴险毒辣的领教,早已非止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