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跟着他们就被你一个个辨认出来了:吐蕃的,突厥的,回鹘的,中亚康居的,南亚缅甸、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各国的王子们。
他们在以往的《维摩诘经变》中,不是一直与汉族帝王相峙而立吗?此时怎么会跑到一起来,同哀同悲,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还有的割耳挖心,痛不欲生?是有人故意把他们安排到一起的,还是他们偶然相聚在这里?是为了表达一种宗教情感还是一种共同的人间理想?抑或有什么具体和更深层的暗示?
在敦煌以外所有涅槃的场面中,都不曾见到这奇特的景象!
镜头在&ldo;各国王子举哀图&rdo;的画面上定格。
如果再去看一看这时代的《维摩诘经变》的&ldo;各国王子听法图&rdo;,就会分明感到大西北一个重要时代已经到来。
安史之乱之后,尽管中原依旧是大唐江山,河西走廊和敦煌莫高窟已经进入了吐蕃称雄的时代。
(莫高窟第159窟东壁南侧《维摩诘经变》&ldo;各国王子听法图&rdo;)
原先站在各国王子中间的吐蕃赞普,此刻在侍从们的前呼后拥中,当仁不让像领袖一样站到行列的前头来,明显地在和对面的汉族帝王分庭抗礼了。
(从以往站在各国王子中间的吐蕃赞普,叠化出此时站在领先地位的吐蕃赞普。
吐蕃赞普和汉族帝王像)
辽阔的大西北,从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天下。
从秦代算到清代,不过七个朝代,就有两个王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是北方民族政权。
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429年。
但这还只是少数民族入主汉地建立的政权。
如果再算上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割据性的地方政权,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还要扩展到漫长的六个世纪以上。
日光强烈照射下的祁连山和天山,融雪成河,晶莹地渗入大漠与沙碛,形成一个个鲜亮耀眼、充满生气的绿洲。
(清&iddot;徐松《西域水道记》及插图)
早在先秦,就有戎、羌、氐、大夏等民族在这里生息传衍。
这些民族和他们拥有的马群和羊群混在一起,追逐着鲜美的青草与甘洌的溪水,获得生命的延续与鲜活;于是,他们像云影一般在这空旷的草原和大漠上游动,不间断地迁徙。
他们的生存活动往往把西北疆域与中亚大地连成一气。
在这种大规模的辗转迁移过程中,不仅把中华文明传播出去,还把域外文明携带进来。
而他们自己的文化,就是一种开放型和混合型的。
他们之间,一边友好交往,一边为了夺取生存条件而发生激战。
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
相互需要又相互争夺。
早期人类的活动更接近大自然的弱肉强食。
历史就这样虎虎有生气地一页一页翻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