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梁实秋的文章发表后,在清华引起了较大反响,也引起了立志改革,正准备办国学研究院的校长曹云祥重视。
鉴于东南大学俊彦云集,士气高昂,整个学校蒸蒸日上的态势,曹校长没有采取挖墙脚,强行将吴拉入清华的打算与行动,而是引而不发,静静地等待机会,想不到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1923年夏天,刘伯明代校长郭秉文主持校务,秋初赴湖南讲学
;积劳成疾,10月27日陡感头痛,以后诊断为脑膜炎,医治无效,20余天后去世,年仅37岁。
刘伯明的英年早逝,全校师生为之悲痛。
吴宓曾撰一长联哀悼。
据《吴宓日记》载:随着刘氏的溘逝,&ldo;事变纷来。
本年(一九二四年)四、五月之交,校中宣布裁并西洋文学系。
于是诸同道如梅(光迪)、楼(光来)、李(思纯)诸君,均散之四方。
&rdo;此时的吴宓自然&ldo;亦处不可留之势,一再审思计议,卒于五月底,决然就聘奉天东北大学&rdo;,为英语系教授,主讲《世界文学史大纲》等课程。
一直暗中关注吴宓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在得知东南大学变故与吴宓人生转折后,适时向吴伸出了橄榄枝,吴接到聘书自是心中欢喜,乐意回母校任教。
待一个学期结束,吴宓便决然地离开东北大学,来到他曾生活过八年的清华园,开始了一生最为辉煌的事业。
作为研究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为了实践新的办学宗旨,特别提出并通过了聘任教授及讲师的严格标准:(1)受聘者必须具有中国文化之全部知识。
(2)必须具备正确和精密的科学研究方法。
(3)熟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果。
(4)愿意和学员亲近、接触、热心指导,期其于最短时间内学到丰富的知识和治学方法。
此一标准不可谓不高,而吴宓也确实是以此高标准聘请到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位教授和讲师李济。
其标准和操作过程令后人为之钦佩的同时,也为一个大师消失的时代至堪扼腕。
[26]《吴宓自编年谱》,吴宓著,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
[27]《王静安先生年谱》赵万里编载《国学论丛》第1卷第3号(1928年4月)。
王国维受清华之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生活所迫与溥仪&ldo;小朝廷&rdo;的喧嚣混乱。
据顾颉刚回忆,最早推荐王国维至清华是他向胡适提出的。
顾在《我是怎样编的》一文中说:王国维&ldo;以南书房行走的名义教溥仪读中国古书。
溥仪出宫,这个差使当然消失;同时,他又早辞去了北大研究所导师的职务,两只饭碗都砸破,生计当然无法维持。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便于这年(1924)十二月初写信给胡适,请他去请清华大学校长曹某,延聘王国维到国学研究院任教。
胡适跟这个校长都是留学生,王国维又有实在本领,当然一说便成。
&rdo;
从胡适保存的资料看,顾说不妄,有书信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