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郑芝龙降清时,郑成功痛哭劝谏而无果,只得离去,在叔叔郑鸿逵帮助下秘密前往厦门。
郑芝龙被胁迫北上后,清军又迫降郑成功。
郑成功不肯屈节污名,为明志,他在南安丰州的孔庙,焚烧了象征书生身份的儒衣青巾,并言:&ldo;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之!
&rdo;长揖而去。
1646年(顺治三年)十二月,郑成功率领陈辉、张进、陈霸、洪旭等愿从者九十余人,分乘两艘战舰入海,树起&ldo;杀父报国&rdo;义旗,招兵买马。
不久郑鸿逵、郑彩也各率所部追随郑成功入海抗清。
在明朝,儒家思想的教育尤以忠君为先。
郑成功自幼习儒,参加过乡试,进过太学,可以说忠君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隆武帝对他的恩遇更使他感到&ldo;粉身难报&rdo;,产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之心,即使那是萎靡不振的南明小朝廷。
因而他不愿与父同行,独自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坎坷之路。
---------------
投军从戎追随恩主附清(7)
---------------
关于施琅跟随郑芝龙降清,从他的个性和史料来分析,可以说是命运使然,也可以说是时势弄人。
施琅虽然读书不多,但主动降清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在随郑芝龙降清之前的那段时间,施琅一直在参加抗清斗争。
郑芝龙是顺治三年十一月降清的,而顺治二年的七月,施琅还随黄道周赴江西抗清,直到顺治三年五月,施琅仍率兵驻守闽境。
不过短短数月间,施琅便随郑芝龙降清了。
个中缘由关乎施琅的品行操守,因而引发史家聚讼。
首先,施琅少时受业于私塾,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从小即有忠孝情结,并影响其一生。
可以说,成年后的施琅行为的出发点均是基于忠君思想和孝悌观念。
郑芝龙乃郑军主帅,施琅作为郑军的一名总兵,随郑芝龙转战各地,在他心目中,听命于郑芝龙乃是其本分。
其次,施琅成长于明末清初动荡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先是明朝,之后是李自成的&ldo;大顺&rdo;政权,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最后是南明小政权。
当时的中国局势混乱不堪,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也较为混乱。
他所眼见的只是政权的更迭所导致的战火纷飞,百姓深受其祸。
对于年轻的施琅来说,明朝的专制残暴及不断的战祸使他的家庭陷入贫困,在他的思想中既无明朝政权的至上,感情上也未体会到明朝政权的亲切。
至于北方的大清,施琅就更无感情可言,他的降清与清廷毫无关系。
这个时期的施琅在思想意识中,&ldo;忠&rdo;即是效命于军队统帅郑芝龙,因而此次降清实为一种无从选择的追随。
第三,当初施琅依其叔施福投于郑芝龙旗下,很快为郑赏识和提拔,施琅得以掌握兵权,有了独立率军作战的机会,以及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舞台,地位也得到提高。
俗语云&ldo;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rdo;何况施琅所受乃知遇之恩,这对素重知恩图报的施琅来说,自是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