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凡属美国人认为是为别人作出&ldo;牺牲&rdo;的事,在其它文化中都被看作是相互交换。
它或者被看作是投资,以后会得到回报;或者是对以前受之于人的等值报偿。
在这类国度里,甚至父子关系也是这样。
父亲对儿子在幼年的照顾,儿子应在父亲的晚年或身后回报。
每一件事务上的关系也都是一种民间契约,它往往要求保证对等,一方承担庇护的义务,另一方则承担服务的义务。
只要对双方都有利,谁也不认为自己承担的义务是一种&ldo;牺牲&rdo;。
在日本,为他人服务,其背后的强制力当然也是相互的,既要求等量,也要求在等级关系上彼此承当相辅相成的责任。
这样自我牺牲的道德地位与美国迥然不同。
日本人对基督教传教士关于自我牺牲的说教总是特别反对。
他们极力主张,有道德的人不应当把为别人服务看作是压抑自己。
有位日本人对我说:&ldo;当我们做了你们称之为自我牺牲的事情时,我们则觉得是自己愿意做的,或者认为那样做是对的。
我们绝不感到遗憾。
不管我们实际上为别人作了多大牺牲,我们也不认为,这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或者认为应当受到回报。
&rdo;象日本人那样以续密细致的相互义务作为核心来组织社会生活,当然不理会这里面有什么&ldo;自我牺牲&rdo;。
他们要求自己履行极端的义务,而传统的关于相互义务的强制力,则阻碍他们持有&ldo;自我怜悯&rdo;和&ldo;自以为是&rdo;的感情,这种感情在个人主义竞争的国家中是极易出现的。
因此,美国人要想理解日本一般自我修养的习惯,就必须对美国的&ldo;自我训练&rdo;(selfdisciple)概念施行一番外科手术,把美国文化概念周围所缠绕的&ldo;自我牺牲&rdo;(self‐sacrifice)和&ldo;压抑&rdo;(frtration)赘生物割掉。
在日本,一个人要成为出色的运动员就要进行自我修养,就象打桥牌一样,毫不会意识到这种活动是&ldo;牺牲&rdo;。
当然训练是严格的,但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刚生下来的婴儿虽然十分&ldo;幸福&rdo;,却没有&ldo;体验人生&rdo;的能力。
只有经过精神训练(或称&ldo;自我修养&rdo;)才能生活得充裕,获得&ldo;体验人生&rdo;的能力。
这种说法通常被译作&ldo;只有这样才能享受人生的乐趣&rdo;(onlyhecanenjoylife)。
修养能锻炼丹田(自制力之所在),而使人生更加开阔。
日本培养&ldo;能力&rdo;的自我修养,其理由在于能改善他本人驾驭生活的能力。
他们说,修养初期,人们也许感到难以忍受,但这种感觉不久就会消失,因为他终究会享受其中的乐趣,否则就会抛弃修养。
徒弟要在商业上出色地发挥作用,少年要学习&ldo;柔道&rdo;,媳妇要学习适应婆婆的要求。
在训练的最初阶段,不习惯于新要求的人想避开这种修养,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时,他们的父亲就会教训说:&ldo;你希望的是什么?要体会人生,就必须接受一些训练;如果放弃修养,今后肯定会不愉快。
如果陷入这种处境而遭受社会上议论,我是不会袒护你的。
&rdo;用他们常用的说法,修养就是磨掉&ldo;身上的锈&r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