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民间也有俗语云&ldo;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可靠&rdo;(assafeasthebankofengland),用来形容一个组织安全,也用来形容不用担心某事出错。
当然,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还使用此俗语,多少有点老套且不合时宜。
不过,其&ldo;黄金&rdo;一样的信用背后,也离不开恐慌的推动,恐慌犹如大海中的鲜血,分分钟可能引来挤兑的鲨鱼。
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是强者恒强与排除竞争对手的机会,而英格兰银行在历次恐慌风潮中屹立不倒。
进入19世纪,英格兰银行的稳健经营一方面在国内继续获得特许权,另一方面也在国外为其赢得不少追随者。
法国学者让&iddot;里瓦尔也不得不承认&ldo;就像合众国和法国那样,整个世界在19世纪期间,开始慢慢遵循英国制度&rdo;。
如此趋势之下,英格兰银行的模式也被世界拷贝。
正是在19世纪,世界迎来第一波中央银行的热潮,设立了大概20余家央行,被视为几乎是英格兰银行翻版的法兰西银行于1814年成立,荷兰银行、日本银行、俄罗斯银行等也相继成立,其尾声是美联储1913年的设立,世界也追随英国的步伐开始拥抱金本位。
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方案,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成为全国唯一法定偿还的货币;1844年,英国国会又通过《银行特许条例》,这也就是所谓《皮尔条例》,事实上使得英格兰银行获得货币垄断发行地位。
该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为国家发行银行券,同时其他银行不得增发钞票;同时又规定英格兰银行一分为二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限额为1400万英镑,这部分信用无须黄金准备,超出的部分必须保持足额准备。
因此,历史学家们认为英格兰银行事实上是垄断了银行券的发行,不过直到接近一百年后的1928年,英格兰银行才算完全垄断银行券发行,而直到1946年,英格兰银行才收归国有。
在19世纪的整整一百年间,英格兰银行对于自身作为中央银行的定位以及认知,则是一场充满试错的探索。
回归历史,英格兰银行地位不仅依赖党派或政府,更依赖竞争的胜利。
按照白芝浩的研究,直到1844年之前,伦敦私人银行如果有意,仍可以发行票据,但是在一百年前,他们事实上已经被迫退出这个领域。
也就是说,在相关法律的条款发布之前,英格兰银行事实上已经获得公认的垄断权。
至于1833年和1844年的法案变化,其背后也有众多原因。
战争仍旧是一切的起因。
19世纪英法仍旧在学习之中继续敌对,拿破仑战争背后仍旧是金钱角力,英格兰银行负债剧增到85亿英镑,和成立之初的120万英镑有云泥之别。
随着英国政府开始转向资本市场筹资,英格兰银行的债务情况也开始稳定,而具体操作,就是我们稍后会介绍的英国特有的&ldo;四角关系&rdo;。
英格兰银行逐渐成为银行中的翘楚,逐渐有了更多现代央行的角色功能,但这些都是在探索以及互动之中逐步形成的。
英格兰银行治理机构主要由理事会、行长及副行长组成,成员由政府推荐,英王任命,要求必须是英国国民,65岁以下,但下院议员、政府工作人员不得担任。
理事会轮流担任,成员往往选自金融城的商业精英,最开始的本行往往是商人,不少是年轻人,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曾经担任过董事会成员,从董事会成员的行业背景也可一窥英国的工业变迁。
白芝浩考察过英格兰银行的治理机构,结论是这个委员会尽管表现&ldo;堪称优秀&rdo;,但仍旧&ldo;权力不确定&rdo;,因此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犯错。
无论如何物换星移,中央银行家仍旧是金融市场的呼风唤雨者,他们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利率的定价者,甚至进而也是决定在市场可以发多少钞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