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李自成这任新主容不得眼皮底下存在这样的威胁,而清朝自皇太极去世、幼主福临即位后,摄政王多尔衮决定挥师南下,实现&ldo;问鼎中原&rdo;的目标。
两股分别来自北京、盛京的铁流,南北相向,汇向山海关。
吴三桂,手握四五万兵力的自由兵团,瞬间成为可以左右战局的炙手可热的人物。
他的作用,可媲美楚汉相争时的韩信。
当时韩信&ldo;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rdo;,而吴三桂则&ldo;为顺则顺胜,为清则清胜&rdo;。
手握如此重要的筹码,待价而沽的吴三桂知道自己可以卖个好价钱了。
从民族感情上讲,吴三桂可能更倾向于大顺,毕竟同为汉人,而清军是异族野蛮人,投向他们很可能前途叵测。
可惜,这些好感都被李自成及其手下的所作所为冲散殆尽。
与韩信本身属于汉集团不同,吴三桂其时不属于任何集团,是独立于顺与清之外的,李自成不仅对他没有&ldo;解衣推食&rdo;之情,反倒有&ldo;扣父夺妾&rdo;之恨。
所以,吴三桂迎清军入关的决定也不武断。
何况,吴三桂还有自己的打算,起初,他打算效仿申包胥忍辱负重、求秦复楚,他与多尔衮的书信屡次提到&ldo;求助于大清&rdo;,而清兵入京后亦宣称是来帮助驱逐&ldo;流寇&rdo;的,虽然清兵打出这样的口号可能出于诸多政治因素考虑,但也从侧面证明了此点。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他不是申包胥,清军也不是秦军,历史的洪流是不能阻挡的。
清兵接下来的表现却让吴三桂大失所望。
用柏杨先生的话说,&ldo;流寇&rdo;已经被驱逐,应该把房子归还原主人了。
可是这位正义凛然的大侠客,不但不把房子归还,反而把自己的家搬过来,坚持说他们就是主人。
这样,吴三桂的请兵之举立刻变质为&ldo;降军&rdo;之举。
吴三桂此时对自己的前途肯定也是忐忑不安的,所幸此刻多尔衮一方面为了保存实力,一方面为了削弱吴三桂的兵力,催促他向南扫平起义军。
吴三桂也知道,自己与洪承畴、祖大寿他们不同,自己拥有一支独立统率的部队,清朝对自己虽然外示优宠,但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实权,留在北京附近只会使自己死得更早,不如乘势南下,一面确立战功,一面扩张自己的势力。
最终他的目的达到了,他成为藩王,坐拥一方,恍若土皇帝。
当然,代价也是惨重的:除了陈圆圆,他一家包括父亲吴襄在内共38口都被李自成所杀,他本人则成为&ldo;冲冠一怒为红颜&rdo;、助满人夺取汉人江山的&ldo;汉奸&rdo;。
吉林大学的李书源教授,在评价这一段历史时叹道:历史评价有时候真是悖论,清兵入关,建立清王朝,如同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一样,给衰败的中国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因而受到人们肯定。
但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却成为千古罪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如此,是由于存在着两种评价标准:一是以历史的发展为尺度,一是以道德为尺度,离开道德尺度,成王败寇,历史失于涵育人文的作用,而离开了历史发展的尺度,历史则又成了难辨是非的一团乱麻。
著名历史学家李治亭先生提出了他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即大一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