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道祐挂帅下
但纵然应该讨伐北魏是后燕大多数将领的共识,但又为何要选择武略平庸的太子慕容宝担当统帅呢?在下从现有能够查到的史料中,难以搞清楚这项任命究竟出自慕容垂的指定,还是慕容宝自告奋勇。
但即使是慕容宝自告奋勇,这样重大的决策,没有慕容垂的点头也是不可能通过的,所以用人不当的责任,只能由慕容垂来负。
在下推想,慕容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是因为他低估了拓跋珪,原因见前述;二、是因为他病了。
自去年底南征东晋归来后,慕容垂再次病倒了,在他这样的年纪得病,虽然周围的人不说什么,他自己也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已经是活一天少一天了。
不过,他恢复燕国基业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没有大的遗憾,现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太子慕容宝缺少威望了,尤其是缺少军功。
慕容太子爷此前的最大军事成就,是与慕容宙一起,击退翟氏丁零对中山对一次小规模偷袭。
这一丁点儿的战功,与他三个战功卓著的兄弟(慕容农、慕容隆、慕容麟)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这在太平岁月不算是太大的缺陷,但在&ldo;枪杆子里出政权&rdo;的乱世就是大问题了。
乱世中,人们的正统思想观念比较淡薄,后燕现在国土不算小,但立国不久,远不稳固,民众还没有养成对后燕效忠的心理惯性。
表面上的平静安宁是建立在各方势力对慕容垂本人的敬畏之上的,一旦自己辞世,素无威望的慕容宝,如何能够镇得住他那些手握重兵,且功绩卓著的兄弟们以及四方诸侯?
因此,深感余日无多的慕容垂,一定要设法在自己在世时,让慕容宝能至少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战功。
因为时间已经不等人,北征主帅的位子就不可避免地落在太子慕容宝,慕容道祐的臀部之下了。
选择北魏的原因,一、是因为北魏的个头也不小了,打败它赢得的威望差不多也就能够让慕容宝平平安安地登上皇位了,你要去哪儿捡一支小土匪打打就没这作用;二、拓跋珪也不算太难对付(这一条当然是想错了)。
当然,慕容宝没表现过什么带兵的才能,为了让他能打赢,慕容垂也尽力给他进行了安排,为此他为北征军集结了比讨伐翟魏和西燕都要更多的兵力,基本是后燕建国以来的百战精锐,后燕的能战之将,只要能派出的,也基本上都被慕容垂派去给这位太子爷助阵。
有了这些保障,慕容垂认为此战取胜应该问题不大。
在慕容家的历史上,这是有过成功先例的:当年自己的二哥慕容俊用兵才能也很平庸,慕容皝为了给他平稳继位,以他为主帅,四哥慕容恪为副手讨伐夫余,果然大胜而归。
只要慕容宝能得胜回来,那自己就是死也可以安心瞑目了!
可惜有一点不同是慕容垂没有料到的,慕容俊虽然用兵也不怎么样,但很有自知之明,完全放手让四弟发挥,而他的这位太子爷,此时还是个自以为雄才大略的主,而且身边那几位,又有哪个可比慕容恪?
尽管此时的后燕诸将把此行看成郊游,但后燕仍不缺乏目光敏锐的大臣,名臣高泰的儿子,散骑常侍高湖(按《北齐书》的记载,他是北齐实际创建者高欢的曾祖父)就劝谏慕容垂说:&ldo;燕与魏世代联姻,交情深厚,当他们内部遭难时,我国还给了他们救助,对他们的恩德是很深的。
但这次矛盾的由来,是我们索求良马,他们不给,我们就扣留了拓跋珪的弟弟,说起来也算我们理屈在先,出兵也名不正言不顺。
而且拓跋珪这个人,自幼经历了很多苦难的磨练,沉勇有谋,手下兵将也身经百战,并不是可以轻视的啊!
太子殿下年富力强(这一年,慕容宝四十岁,拓跋珪二十五岁),心气高傲,英锐果敢,又统率大军,担当这样的大任,多半会小看了魏国,难保不捅娄子。
万一事情的发展,不能象我们期望的那样顺利,不但大军遭遇挫折,太子殿下的威望也会严重受损,损失就难于估量了!
还请陛下三思。
&rdo;
慕容垂本不想理睬,但高湖再三进言,话也说得十分激烈,让老皇帝大为不悦:刚出兵你就咒我军失利,是何居心?而且难道你不明白,攻不攻北魏其实不打紧,太子能不能拥有军功才是关键,此战岂能不打?又岂能不用太子当主帅?不知道是年纪已老,还是太多的成功让慕容垂变得越来越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便下令将高湖革职。
至此,谁也不能阻止燕魏之战的爆发了,历史的大车在转了个小弯之后,隆隆驶向慕容家未来的伤心之地--参合陂。
参合丧师上
且说慕容宝率领的后燕北讨大军五月从中山出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直到七月,才接近北魏疆土。
拓跋珪的谋士张衮在得知燕军将要抵达后,对拓跋珪进言说:&ldo;燕国前不久取得滑台、长子两次大胜(指灭翟魏与灭西燕两仗,滑台为翟魏都城,长子为西燕都城),将士正是骄横。
此次又是以倾国之力而来,自然有轻视我国的心理。
我们正因该将计就计,示弱于敌,让燕军更加骄傲轻敌,我们才好寻找取胜的战机。
&rdo;从高湖和张衮的进言可知,此时的后燕军看不起北魏军,这在双方内部都已是共识。
拓跋珪认为张衮说得很对,遂听从其建议,进行了一次举国大转移。
将北魏的部落民众与牲畜物资分成了三大支:阴山以北诸部落由九原公拓跋仪率领向西北方退却,阴山以东诸部落由略阳公拓跋遵率领向东北方移动,而包括拓跋本部在内,最大的一支则由拓跋珪亲自率领,西撤一千多里,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地区(即原来铁弗部占据的朔方之地。
在流行的十六国后期(395年)地图上,这片地区被画成后秦领土,似乎不确)。
在大转移的同时,拓跋珪派右司马许谦出使后秦,请求救兵(当然,在《魏书》上又是&ldo;征调&rdo;)。